爨懿曦怎么读 爨怎么读


爨懿曦怎么读 爨怎么读

文章插图
爨怎么读1cuàn 。爨,释义:1、烧火做饭,分居各爨 。2、灶:“客传萧寒爨不烟 。”3、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 。4、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目连救母》之起 。”5、姓 。爨的相关词语:分爨、爨薪、舂爨、爨人、爨下、爨蜡、爨炙、匕爨、樵爨等 。
爨姓,中国姓氏之一 。爨是一个古姓,其由来,有两个说法 。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 。“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 。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
第二个渊源:源于祝融氏,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汉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 。在历史文物《爨龙颜碑》中,记载了云南爨氏家族为颛顼、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东汉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一说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称“爨”为姓氏,并随着氏族的兴衰而不断南迁,先后经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过仿庄跷“变服从其俗”和通婚联姻等方式而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 。
说文解字:解读“爨”字文化,还原历史真相2开门见山:爨,你见过吗?“爨”字,相信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 。“爨”读作cuàn,围绕这个汉字的故事有很多,它是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足足有30个笔画,如果孩子考试光写这个姓就够费劲的 。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商河还有一个以“爨”为姓氏的村庄,就叫做【爨家村】 。
爨字,你认识吗?
“爨”:烧火做饭,4个流程“爨”cuàn字的本意是【烧火做饭】 。你看它分为4部分,组合在一起完美地演绎了烧火做饭的动作流程 。如果你记不住的话,告诉你一句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 。下图中“爨”上半部分的兴字头,是两只手捧着炊具的样子;下面的秃宝盖是“做饭用的灶口”;中间的“林”和“大”是一个人在往里面送柴火,最下面的火苗在燃烧,是不是很形象? 你看,到现在“爨”也是偏远山区生活做饭的标准动作 。
烧火做饭的4个流程
【爨文化】之“焦尾琴”与“爨”字相关的文化,都与其烧火做饭的本质有联系 。中国古代四大古琴之一的焦尾琴,就与“爨”有关 。说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做蔡邕yōng,他又一次看到有人在烧火做饭时有一块好的木料,在火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声音特别的悦耳 。于是赶紧从火中把这个良木抢了出来,并用它做了一把琴 。由于有烧焦的痕迹,取名焦尾琴 。与之有个对应的成语就叫 【爨下之音】 。
烧焦的痕迹,取名焦尾琴
【爨文化】之“爨体字”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个“爨”字就更不陌生了 。有个书体就叫做爨体 。就像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一样 。“爨体字”其书体风格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爨体字也被称为书体中的国宝 。
爨体
【爨体字】之《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最早发现这种书体是在云南的两个石碑上《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 。由于这个《爨龙颜碑》上的字特大,而且还很多,称其上面的字体为【大爨】 。《爨宝子碑》则是小爨 。
爨碑
【爨文化】之“爨民族”由以上这两个碑,又发现了古部落群族,爨族 。爨族是由“爨”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中部,西部等地 。爨氏原为彝族中的豪强,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爨氏开始发展壮大 。隋朝时期,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 。到了隋朝末期,古爨族逐渐衰败,慢慢地也被其他民族所稀释融合 。以至于发展至今,以爨为姓氏的人群确实不多 。知道的是在山东商河还有一个以“爨”为姓氏的村庄,就叫做【爨家村】 。
爨文化
学“爨”字,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本文希望读者能通过“爨”字,深深了解古中国背后的古典文化,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加了解现代中国的国情 。现在的人看到以前的古文化觉得神秘,也许对千年之前的先辈来说只是【文化常识】 。本文推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它是由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审校,前后历经了4次修订,跨度了50余年 。该书上至古人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有所设计,古史新证,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