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海瑞为何不被张居正重用?

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刚刚落下帷幕,于成龙是康熙时期的大清官,深受百姓爱戴,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用,本文要说的,是与于成龙齐名的一位大清官,他便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清官——海瑞,海瑞一生廉洁,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然而,却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张居正逝世后,次辅张四维进位首辅,此人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张居正当政之时,张四维是张居正改革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而张居正一去世,张四维就成了张居正改革的反对者,当然,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改革态度的影响 。
 网络配图
用人不当而导致改革失败的先例,在王安石变法时就已经上演了,王安石信任吕惠卿,而吕惠卿却背叛了王安石,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改革要成功,必须要保证改革的强有力的连续性,在制度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初衷 。反观张居正改革,且不说后继者张四维将张居正的改革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就是连他的改革精神都没有传承下去,相反倒戈成了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张居正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政治的残酷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情,这确实是令人寒心的 。
张四维是一个能臣,但处世圆滑,城府极深,高拱、杨博、王崇古都曾经提携过他,所以他能够受到张居正的重用,可以看得出,张居正在用人方面更注重于实干之能臣,对于个人的品质问题并不放在首位,但对清流一般持排斥的态度 。
比如说海瑞,海瑞是一个清官,他的心地是光明的,他还在福建南平任教谕的时候,见到视学,周围的两名官员连忙下跪,而他只是作了一个长揖,正好形成一个笔架的形状,于是,“海笔架”的大名就在官场上传开了,老百姓爱戴他,一部分同僚尊重他,一部分同僚挤兑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民间一直传诵着《海公案》的评书,他在老百姓的心里就是“青天” 。
 网络配图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海瑞的为人,他不畏权贵,敢犯龙颜,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针对嘉靖皇帝迷信方术,不理朝政等弊端,向嘉靖皇帝呈上《治安疏》,嘉靖皇帝读完后十分愤怒,准备杀了他,幸亏当时的首辅徐阶极力劝阻,方才救了他一命,然而,等到徐阶退休之后,由于家乡的土地田亩问题,身为地方父母官的海瑞丝毫没有容情,甚至在看到张居正的信后(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为了此事曾写信求救于张居正,张居正便写信让海瑞照顾一二,然而海瑞没有答应),还是严办了徐阶 。
这样的铁面无私连张居正都深感佩服,很多人曾说,张居正掌政十年,没有启用海瑞,是由于海瑞是清流,不一定有能力办好变法改革的大事,其实并不尽然,须知海瑞在淳安知县任上就已经开始实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了,这比起张居正在全国全面推行“一条鞭法”要早得多,因此,在改革的问题上,他们是英雄所见略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张居正不启用海瑞呢?
 网络配图
其原因是因为海瑞性情耿直,不通世故,不懂权变,而变法改革又随时会触及到权贵的利益,这当中需要太多的政治策略,光靠单纯的道德力量是不能在“官僚腐败”的官场办得好事情,而前文所说的张四维却可以在这样的官场上游刃有余,张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有政治头脑的循吏,所以,张居正一直没有启用海瑞 。
在循吏和清流之间,张居正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能臣,尽管会冒几分风险,对于张四维和海瑞的选择就体现了张居正的用人原则,一切以处世为人的能力和精明练达的程度作为用人标准,至于名声和口碑,在政治家眼里绝没有政治谋略重要,“宁用循吏,不用清流”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