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能坐上封疆大史的都不是普通人:袁世凯、曾国藩、李鸿章

封疆大臣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 周王朝将所辖区域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或是自治区域 , 任命信得过的“诸侯”去治理 。
诸侯们在划归给自己的土地上 , 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最高掌控者 , 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就是这么来的 。
等到大一统的时代 , 科举制的横空出世 , 普天之下 , 也就莫非王臣了 , 在由皇帝的亲自任命下 , 一些亲信大臣成为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一方要员 , 也就类似于古代封疆裂土的诸侯 , 他们在民间也被称作为“封疆大臣 。”
清朝时期 , 有着九个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 , 他们不仅掌握着所辖区域的最高权力 , 在朝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 可以说 ,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
而能做上这位置的人物 , 也都是些官场的精英人物 , 是当时清王朝的重臣 , 其中还不乏现如今都为我们熟知的历史知名人物 。
正式官衔比较长:“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 掌管着天津 , 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区域的军政大权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清廷正式设立直隶总督 , 苗澄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 , 当时驻地为大名 。
康熙八年(1669年) , 直隶驻地移为保定 , 之后 , 保定一直是直隶省的政治核心所在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 直隶总督兼任为直隶省巡抚 , 权限进一步扩大 。
同治九年(1870年) , 直隶总督被授衔为北洋通商大臣 , 管理与外国人的通商事宜 , 在保定、天津两地轮流办公 。
曾经出任过直隶总督的都不是泛泛之辈 , 雍正年间的大红人李卫就曾经三次出任直隶总督 , 民间传说极多的刘墉却是任期较短的直隶总督时间为二十天 。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曾国藩也曾是直隶总督的不二人选 , 被誉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的李鸿章也是多次在直隶总督位置上徘徊 , 近代史上争议声不断的袁世凯也曾任职过直隶总督 。
东三省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 , 主要掌控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政大权 , 驻地在奉天 。
因为东三省是清人的老家也是发迹的地方 , 这个职位名义上被看作是“疆臣之首 。”
清初时期 , 作为清廷的“龙兴之地” , 东三省自成体系 , 主要施行八旗驻防为主、州县民政为辅的旗民并治政策 , 清末随着游民移入 , 东三省的体质也逐渐向内地行政机制靠拢 。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首次将原来的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 , 东三省正式改为行省制度 。
东三省总督的实权非常大 , 所能拥有的权限实质上已经超越了内地各省的总督 。
因为是在清末时期才设立 , 任职过东三省总督的只有三位:曾经做过袁世凯谋士的徐世昌 , 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著称的锡良 , 主编《清史稿》的赵尔巽 。
四川总督的正式官衔“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 掌管四川的军政大权 , 驻地在成都 。
早先清廷在四川只设四川巡抚 , 未有总督 。
顺治十四年(1657年) , 清廷专设四川总督 , 后又改为川湖总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