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闻:日本为什么不动用冲锋枪?( 二 )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缺乏的岛国 , 所有的战争物资都需要从外部获得 , 尽管日本占领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国土 , 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占领了物产丰富的南洋诸岛 ,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资源短缺现象 , 充其量只是一种“缓解” 。同时由于占领区内缺乏工业基础 , 因此日本只能将获得的资源运回国内进行深加工 , 这不但加大了制造成本还延缓了制造周期 。所以 , 尽管冲锋枪的优点很多 , 但由于存在着制造成本高、工艺复杂、弹药消耗过大等原因最终被日本军方所放弃 。
网络配图

战术思想落后的日本人认为:步枪打得比冲锋枪准 , 宁可保证步枪和弹药的质量(其实连这个也没有做到) , 也不浪费宝贵资源造冲锋枪 。另外 , 日本工业生产力有限 , 无法大量的制造冲锋枪和弹药 , 一个单兵配备基数150发子弹 , 38大盖一天都不一定用得完 , 要是换上冲锋枪 , 稍微激烈点儿的战斗 , 坚持个把小时就打光了 , 冲锋枪又没法配刺刀肉搏 。和日军正好相反的是苏军 , 苏军二战时的冲锋枪产量最高 , 使用最广泛 , 前线的步兵几乎都放弃了步枪而改用冲锋枪 , 原因也很简单 , 苏军对德作战是靠人海战术和武器数量优势 , 需要不间断的用新兵补充战场损失 。
所以苏军士兵接受的训练时间很短 , 不可能去花时间练习枪法 , 而且对新手而言 , 冲锋枪要比步枪好用多了 , 冲锋枪成本低 , 制造过程也不那么讲究 , 因此非常适合苏联的国情 。当时不光日军 , 德军、英军、法军单兵自动武器都比较少 , 美军也是在战争中才开始广泛装备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 汤普森冲锋枪刚开始装备不多 , 像《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汤姆·汉克斯用的汤普森每个班才一把 , 而勃朗宁机关枪是重机枪 , 不能算成是单兵武器 。
日本人并不是特别怕汤普森和勃朗宁 , 但的确很怕M1 , 因为前两者虽然火力密度很高 , 但射程有限 , M1加兰德半自动一次装弹8发 , 不仅射速快 , 而且射程和精度都很好 , 美国人2-3支M1加兰德连续射击甚至可以压制日本人需要不断上油的歪把子轻机枪 , 加兰德最大的缺点是必须打光了子弹才能换弹夹 。面对美国人 , 日本人的确很惨 , 别说日本人了 , 就是德国人也很惨 , 德国人没有班用机枪作为支援火力 , 虽然有冲锋枪 , 但在进入射程前往往就被美国人的M1敲掉了 , 毛瑟98K在射速方面相对M1并没有什么优势 。
3、用一战的战术思想指导二战
日本军部的高官们经过测试和比较后得出了这样的一种结论:他们认为“百发百中的步枪要好于百发一中的冲锋枪” 。其实这本是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结束时的一句话“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改变而来的 , 本来东乡平八郎的意思是强调火力的效能 , 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 , 就是说如果你的火力无法准确杀伤敌人 , 就会鼓舞敌人的士气 。
可到了习惯服从命令、服从权威的日本人手里 , 马上就变成了士兵只要准确射击就行了 , 根本不用考虑加强火力密度 。日本军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步枪的精准射击及机枪有效的火力压制”是阵地战的“经典” 。在欧美军事强国尽一切可能提高军队的火力密度时 , 日本却固执的强调军队的准确火力 , 甚至要求士兵每枪都要命中目标 , 在日本人看来 , 必须用几十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是不能忍受的 , 射程达2800米的38大盖后坐力小 , 性能优良 , 是日本引以为自豪的武器 , 而日本的自动武器 , 如几种轻重机枪 , 则希望能一直给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