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交瘁的孙权逝世,终结了这场席卷了整个东吴朝堂的斗争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称帝不久的刘备一方面为报关羽之仇,也为夺回大意失去的荆州,举全国之力,兴兵伐吴 。吴主孙权当机立断,拜年轻的陆逊为大将,在猇亭与来势汹汹的蜀汉军队展开决战 。陆逊避开刘备的锋芒,待到蜀军怠惰之时,针对其连营数百里的致命用兵缺陷,派朱然施用火计,创下了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
在此之后,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溘然长逝 。诸葛亮接过蜀汉的权柄后,旋即再度与孙吴修好,共抗曹魏 。自此之后,三国的舞台灯光似乎全部映在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位“大军师”的龙争虎斗上 。而曾经有过火烧赤壁等壮举的东吴,似乎在后三国时代的表现乏善可陈,仅仅有陆逊在石亭派周舫诈降赚曹休一役,勉强为人所称道 。
在《三国演义》,孙吴后期的政权更迭基本都属于内部斗争,与魏蜀两国关系不大,因此罗贯中着墨不多,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从正统史料来看,后三国时代的孙吴朝堂可谓波诡云谲 。
孙权最初所立的太子孙登之母出身微贱,不比步夫人等出自江表世家大族,因此孙权令正室徐夫人抚养孙登,并与公元221年受曹丕封吴王之际,将孙登封为王太子 。孙登娶周瑜之女为太子妃,师从张昭等重臣 。孙登礼贤下士,从不因自己的太子至尊而有倨傲之态,诸葛瑾之子诸葛恪、顾雍之子顾谭、张昭之子张休等都与之交好 。
倘若东吴的政权能够平稳过度到孙登的手中,孙登未必不能创下乃父孙权大帝的伟业 。可惜天不假年,孙登年仅三十三岁便因病逝世,孙权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无法自抑,在诏书中写道:“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孙登的逝世,缓缓揭开了东吴由盛转衰的大幕 。
孙登故去后,孙权诸子中最年长者为三子孙和(次子孙虑早逝),此外便是四子——鲁王孙霸 。根据立嫡立长的规矩,自然立孙和为太子 。历来就伴随着血雨腥风 。对于孙吴这样一个依靠世家大族支持的政权,太子之位不仅牵涉到孙权诸子,也涉及后宫和各个世家,前朝后宫,牵一发而动全身 。
孙权一生最钟爱的乃是步夫人(即游戏中频频登场的步练师),其次便是孙和之母王夫人 。步夫人生有全公主孙鲁班和朱公主孙鲁育 。孙和被立为太子时,步夫人已经去世,王夫人渐渐有被立为皇后的趋势 。倘若王夫人为皇后,则步夫人一派受到打压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自然会想出各种手段阻挠王夫人为皇后 。
孙权卧病在床,命太子孙和到宗庙祭祀,而太子妃张氏的叔父张休家正在宗庙附近,便邀请孙和顺道到家中作客 。此事被全公主得知,诬告太子与张休“共谋大事”,又说王夫人在孙权卧病时“面有喜色” 。晚年的孙权不复年轻时的英明果决,尤其在孙登去世之后更加变得疑心重重 。孙权不将事情原委详加调查,便大骂王夫人,无辜的王夫人很快便抑郁而终,孙权与孙和父子由此渐渐生出嫌隙 。
孙和的太子之位产生了动摇,敏锐的朝臣由此迅速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东吴四大姓陆、顾、朱、张为首的太子派,另一派则是以歩骘、吕岱、全琮等为首,支持鲁王孙霸的鲁王派 。东吴头号重臣陆逊虽然倾向太子,但为了朝局稳定而保持中立,并未着力打压鲁王派 。
摇摆不定的孙权与臣子杨竺密谈,杨竺倾向于立鲁王孙霸,孙权也对此表示了首肯 。不料此次谈话为太子孙和的密探所得知,孙和因此大为惊恐,通过陆逊之子陆胤请求陆逊劝说孙权 。孙权得知密谈的事情泄露,大为震怒,严厉斥责陆逊 。此时鲁王阵营的全琮又不失时机地污蔑陆逊侄子等在之前的作战中夸大军功 。陆逊急怒交加,旋即不治,一代元勋竟就此猝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