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后的风骨文天祥,明知不为,仍要为之!

人生许多事,明知不可为,为何仍要为之?
德祐元年(1275),南宋临安城里,朝野上下乱成一团 。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抛下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xiǎn)弃职逃命,已经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为此在临安朝中,张榜痛斥公开逃窜的各级官员:
“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 。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 。我们有什么对不起大家?你们内臣叛官离去,地方守令舍印弃城·····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大宋帝国危亡,眼下崩溃在即,对于许多人来说,那些史书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训导,早已被逃生的恐惧所笼罩,以状元出身的宰相留梦炎(1219-1295)为首,文臣武将们纷纷弃官逃命,南宋,这个自靖康之变以来就南渡偏安的政权,眼下,已摇摇欲坠 。
危难时刻,另外一位状元出身的帝国官员,挺身而出 。
那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以20岁之身就荣膺状元的文天祥(1236-1283) 。眼下,这位39岁的昔日状元,正担任赣州知府 。
当得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这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的美男子状元,捧着勤王诏书痛哭流涕,尽管少年英才高中状元,但这位生性耿直、敢于在当时讽刺当权宰相贾似道的年轻官员,在南宋朝中并不受待见,为此他一度被贬,仕运坎坷 。
他刚硬正直,但也不是那种清汤寡水式的保守官员,他“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是个懂得生活享受的人,但或许这是一种排遣仕途坎坷、心情抑郁的方式,当国家遭遇危难,各级官员纷纷出逃之时,他却痛哭流涕,变卖家产,毁家纾难,宁可让自己过上最苦的日子,也要“尽以家资为军费”,倾尽所有:打蒙古兵去 。
尽管今天的史书叙述方式变了,对于岳飞、文天祥的“民族英雄”提法变得隐晦起来,然而在那个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若不是民族英雄,哪么谁,才是民族英雄?
在那个民族、国家危亡时刻,他散尽家财,东拼西凑,甚至联结了赣州境内的少数民族,终于集合起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向临安进发勤王,对此有朋友劝阻他说:
“元兵三路直逼临安,而你却带着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去以卵击石,这跟赶着一群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宋朝最后的风骨文天祥,明知不为,仍要为之!】这位状元出身的地方官员,对此回答说:我又何尝不知,但国家危难,眼下征召天下勤王,却“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
在南宋的末日中,状元出身的赣州知府文天祥,毅然发兵勤王援救临安 。
尽管南宋皇族和朝廷要员看他,只是个低级的地方官员;那些畏死逃避的同僚,也只当他是个孤军冒进的“傻大憨” 。
但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要与国家社稷共存亡 。
在江苏虞桥,他临时组织、毫无作战经验的勤王义军,被凶悍且久经战阵的元兵屠戮殆尽,他率领残兵退保余杭,德祐二年(1276),在危难之中,他被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 。
元朝大军逼近临安城外的皋亭山,在敌兵震赫前,比文天祥先12年(1244年)考中状元的左丞相留梦炎开溜了;然后,右丞相陈宜中也脚底抹油了 。
临安城内的凤凰山皇城中,此时已几乎无人来朝,只有这位憨直的状元知府文天祥,和少数一些官员,还毕恭毕敬伺立在老迈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以及5岁的宋恭帝赵?左右,无人可用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全权负责与城外元军主帅伯颜的谈判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