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谁是三国最三心二意的人不是吕布!

【揭秘谁是三国最三心二意的人不是吕布!】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个出了名的负义小人 。
事主不忠,反复无常,谁收留他都等于养虎为患 。因此当吕布被擒推上白门楼的时候,一向爱才惜才的曹丞相不仅没有因为吕布武功高强将其收于麾下,反而毫不犹豫地将其推出去斩首 。人生悲哀,莫过于此 。
吕布最大的悲哀在于:道德水准太低,自我定位太高 。两者之间,太过悬殊 。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命运结局,自然也会背道而驰 。
这个世界上,像吕布这样的人不少,并不值得惋惜 。
网络配图
在小说中,除吕布之外,还有一个极其相似的人物,也是三心二意,不得善终 。这个人,就是数次易主的西川降将孟达 。
孟达,原来是西川刘璋的手下,后来刘备进取西川,孟达随刘璋一起投降 。孟达的投降,不像张松、李严、法正等人,都是早有打算且有功于刘备 。孟达则纯粹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到了刘备帐下,尽管手无尺寸之功,而刘备出于拉拢安抚西川降将的需要,还是让其做了养子刘封的副手 。按说如此厚恩,孟达就应该振作精神,有所报答 。但孟达出尔反尔、三心二意的秉性决定了,到哪里都不会从一而终,踏实工作 。
尽管工作干得不怎么样,刘备为了大局,始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有认真追究 。而后来的一件事却完全暴露出了孟达的“小人心态” 。由于关羽的傲慢轻敌,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万般无奈之下,关羽派廖化向驻扎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 。
孟达平时工作不认真,关键时刻却能出坏主意 。
当刘封与孟达商量是否出兵的时候,孟达说道:“量我等山城之兵,以抵两家之强兵,正如驱羊入虎窟耳 。”这句话,孟达说的倒没错,论军事实力肯定不行 。但能力大小是个水平问题,发不发兵却是一个态度和大局意识的问题 。见孟达阻拦,刘封为难地说道:“奈关公是吾叔父,安能坐视而不救乎?”如果说孟达不愿发兵是因为力量薄弱还有情可原,但下面的一番话却真正表现出了孟达的小人做派和私心杂念 。
见刘封有些为难,孟达进一步说道:“公以彼为叔,彼以公为草芥耳 。昔汉中王登位之时,欲立后嗣……王遣人往荆州问于关公 。关公却说:‘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 。’以此观之,安得不以公为草芥乎?”
网络配图
此语一出,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孟达不顾大局,不忠不义 。二是有干涉家事国事的嫌疑 。想当年刘备立嗣时,第一个征求意见的就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却说:“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地位,尚不敢对人家说三道四,而孟达却振振有词,可见其内心之阴暗 。
或许是孟达的话深深刺激了刘封,二人始终不肯出兵,致使关羽大败被擒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关羽在麦城被杀之后,孟达内心也是不得安宁,怕惹火上身,担上罪名,最后干脆以上庸城为进身礼物归附了曹丕 。这还不算,投降之后,还写信给刘封:“阿斗无能,刘备立之 。将军非其至亲骨肉,形同路人 。”到了此时,孟达还在挑拨刘备和刘封的关系 。可见,孟达不仅不忠不义,而且还有个“嚼老婆舌”的坏毛病 。在这一点上,连那个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也不如 。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偏喜“嚼舌头”的人投降曹丕之后,却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曹丕每称将相之才,时以骏马衣服、玩器金珠而赐之”,这还不算,“曾同辇出入” 。后来,孟达被“封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处” 。如此重用,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不甚理解,以至于魏国“群臣无不惊讶”,真不知道曹丕脑袋是进水了,还是让驴给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