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临终曾立遗言提出quo;联宋灭金quo;

古人云:得关中则得天下 。六盘山地区的萧关则是关中地区的北大门 。秦朝曾从这里发迹,汉武帝曾到此巡视 。1039年,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在六盘山地区爆发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规模战役,宋军失败与西夏达成了“庆历和议” 。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 。1119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 。西夏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蒙元时期,成吉思汗、蒙哥汗和大元皇帝忽必烈等几代帝王,之所以选择这一地区作为南下消灭西夏、斩金虏宋和西征中亚的后勤基地,这充分说明其战略位置堪为重要 。
网络配图
由于西夏多次背盟忘义,又联金抗蒙,对蒙古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1226年,西征回师蒙古后的成吉思汗,不顾年老体迈和鞍马劳顿,亲自率军6次征讨西夏 。最后一次征讨正值酷夏,途中狩猎落马后,高烧引发伤病,于是不得不在清凉的六盘山行宫停驾,避暑消夏 。根据资料考证,成吉思汗驻跸六盘山,主要活动地点有两处:一是六盘山腹地、泾河源头的凉殿峡;一是六盘山下的行宫、后来成为安西王府的开城 。有学者认为,凉殿峡中的“殿”字透露出了这里不同寻常的历史 。也许是被六盘山的美景深深陶醉,也许是一生征战过于疲劳、需要休养生息,也许是为了等待最佳战机,成吉思汗在这里盘桓了两三个月,直至告别人世 。在凉殿峡,后人看到了许多随意散落的石器,包括石墩、石槽、石础、石柱、石条、插旗台等,其中饮马槽等石器凿刻细腻、保存相当完好 。这些明显供屯兵、牧马、生活所用的石器是否就是成吉思汗驻军所留?《化平县志》(即今泾源县)中的记载表明,前人不仅早就注意到了它们,而且认定其与成吉思汗在此避暑的历史经历有关 。
与凉殿峡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比,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的另一处重要活动地点开城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开城遗址位于现在的固原城南约20公里处 。成吉思汗病逝后,继任者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就是由此发兵征讨四方的 。如今已风光不再的开城留下了大量当时的文物,其中有皇家通用的琉璃构件,也有石雕龙、铜权、长颈银瓶、铁质三足盆、琉璃四足香炉等难得一见的珍品,还有重达50克的金手镯 。城中作为附属建筑的延厘寺,格局与当时京城的寺院基本相同 。开城当年的建造规模以及当年居住在城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临终遗言有三:一是蒙古汗位继承的问题 。他反复给自己的儿子们讲多头蛇的故事,警告儿子们要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直接告诉自己的儿子们要遵从他的旨意,拥立三儿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把帝国的权柄交给窝阔台,并且要儿子们立下文书,保证把他的决定当成肉体上的灵魂,不许惹起祸端,更不能违反他的法令 。二是提出“联宋灭金”计划和方案 。他说,金朝的精兵在潼关一线,南接连山,北靠大河,一时难以攻破取胜 。只有联合宋朝,让宋朝举兵唐、邓一线,逼近大梁 。金兵必然增兵潼关 。金兵千里增援潼关,人马疲惫之时,汗国再出兵一举破金 。三是指出消灭西夏的方法 。他告诉自己的部众,等他驾崩后,封锁消息,密不发葬 。等待西夏兵众从城里出来时,择机将其歼灭 。一代天骄的“六盘山遗嘱”,最终生效,对蒙古汗国消灭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应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