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许多大人物在成为大人物之有,都有过被人翻白眼的经历

许多大人物在成为大人物之有,都有过被人翻白眼的经历 。比如三国时期吴国的将才吕蒙 。相传吕蒙年轻时不学无术,没少被人翻白眼,成语“吴下阿蒙”说的就是他 。孙权告诫他:”卿不可不学 。“吕蒙便辞了军职,专心读书 。后来鲁肃拜访吕蒙,与吕蒙谈论,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又贡献了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刮眼相看” 。以前人们对他“翻白眼”,现在就不得不“刮眼”了 。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人物,不是三国的吕蒙,而是宋朝的吕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
吕蒙正小时候,也是受尽白眼 。如果你对传统戏曲略有了解,应该听说过一个很有名的剧目“寒窑记” 。相传南宋时南戏便有《寒窑记》,元代的王实甫将其改编成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编成传奇《彩楼记》,现在的川剧、京剧、秦腔均保留有“寒窑记”剧目 。
“寒窑记”的主角正是吕蒙正,说的是吕蒙正年轻时,因为一贫如洗,与好友寇准同在“洛阳城外破瓦窑中居止” 。一日,二人听说洛阳城的刘员外家“结起彩楼,要招女婿”,便结伴前去看热闹,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时,咱二人写一篇庆贺新婿的诗章,他家必不虚负了咱,但得些小钱钞,就是咱一二日的盘缠” 。谁知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对吕蒙正一见倾心,将绣球抛入吕蒙正的怀里 。刘员外见吕蒙正是个居住在破窑里的穷书生,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打算“与他些钱钞,打发回去罢” 。但刘月娥心有所属,说,“父亲,您孩儿情愿跟将他去 。”刘员外苦口相劝,女儿却心意已决,最后刘员外一怒之下,将女儿赶至吕蒙正的破瓦窑 。
当然,戏曲故事不可当真,“寒窑记”其实是民间文人编造出来的,历史上的吕蒙正并未娶过刘姓女子,据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吕蒙正“初娶宋氏,封广平县君 。再娶薛氏,封谯国夫人 。皆殁于公之先” 。他的结发妻子姓宋,继室姓薛 。
但“寒窑记”的故事也有所本 。吕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确跟寒窑没什么区别:按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记载,少年吕蒙正“羁旅于外,衣食殆不给,龙门山利涉院僧识其为贵人,延致寺中,为凿山岩为龛居之” 。按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的说法,“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 。其室中今有画像 。”总而言之,少年吕蒙正无家可归,居住的地方是洛阳龙门山利涉院的一处窑洞或山洞 。与他一起在窑洞里读书的,是一个叫做温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戏曲所说的寇准 。
吕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窑洞,因为他的父亲吕龟图并不是穷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个下层文官 。只是这吕龟图官儿虽小,官僚的臭毛病却不小,“多内宠”,讨了几房小妾,对正室刘氏(即吕蒙正之母)极看不顺眼,之后更是以“不睦”为由,将刘氏连同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 。少年吕蒙正与母亲无处投靠,“颇沦踬窘乏”,不得不寄宿于利涉院山寺的窑洞 。
吕蒙正母亲姓刘,被夫家逐出门,住在窑洞,这经历与戏曲“寒窑记”中的刘月娥有几分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刘月娥的原型正是吕蒙正的母亲刘氏 。
现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流行词,叫做“吃瓜群众”,用来指称看热闹的草根 。被父亲遗弃的吕蒙正却连“吃瓜群众”都不如 。话说有一日,他在伊水岸边赶路,正唇焦舌干呢,“见卖瓜者,意欲得之” 。卖瓜的对他翻了一个白眼:你有钱吗?
吕蒙正“无钱可买” 。看到吃瓜的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 。穷得连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买不起,只好捡起别人丢弃在地的一片烂瓜皮解解渴 。后来吕蒙正当了宰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贫贱也” 。“饐瓜”就是烂瓜片的意思 。吕蒙正盖这个亭子告诫自己与家人:富贵不忘贫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