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应玚的生平简介,应玚的一些人物事迹

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应玚的祖父应奉才思敏捷,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 。其伯父应劭博学多识,撰述甚丰 。有《风俗通》百余篇 。二人均是当时的儒者,而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 。应玚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诗学文章自然大为长进 。但因他生逢乱世,到处飘零,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 。应玚的弟弟应璩,字休琏,也是一个文学家 。他和其弟应璩在当时均被称之为汝南才子,两兄弟的作品合为一集《应德琏休琏集》 。应玚初来邺都时,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经常邀他和众人一起宴游吟诗,曹操闻其名,任命他为丞相掾属,后又转平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与徐干、陈琳、刘桢皆卒于疫疾 。
个人影响
应玚长于赋,有文赋数十篇,诗作不多 。代表作《待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一首,音调悲节,多写离居飘零之感,曹丕说应玚“和而不壮”,又称赞他说:“常悲然有述作意,其才华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可见他为曹丕所赏识 。应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 。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 。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
【建安七子应玚的生平简介,应玚的一些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