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借红歌向洋人炫耀朝廷财富和实力

一七九三年九月十八日 , 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 , 请英国使团代表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看戏 。演出从上午八点持续到十二点 , 共演了八出戏 。
官方的记载里仅几个字:“带至西边廊下观剧 。”幸亏马戛尔尼有写日记的习惯 , 我们得以重现当日的场景:皇帝面对戏台坐在正中 , 观众两侧侍立 。皇帝的内眷们坐在上面的包厢 , 用帘子挡着 。斯当东的儿子、十二岁的小托马斯被太监领进包厢 , 以便从未见过外国人的女眷可以近前观看 。
前一天是皇帝的八十三岁寿诞 , 使节们被邀请参加了各种庆祝活动 。在英使笔下 , 耄耋老人外貌高贵 , 举止优雅 , 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二十岁 。就在两年前 , 朝廷派福康安率军进入西藏 , 打败了入侵的廓尔喀(今尼泊尔)王朝 。清军凯旋之日 , 乾隆写下《十全记》 , 津津乐道于自己继位五十七年间在边疆地区的“十大武功” , 并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石为碑 , 以志大皇帝的丰功伟业 。如今 , 连万水千山之外的英吉利也来“朝贡” , 乾隆的喜悦自不待言 。
网络配图
清朝藩属朝贡 , 大都在宫中最重要的日子:一阳之始冬至、一年之始元旦和人君之始万寿 。如今马戛尔尼来华谋求商务利益 , 恰逢皇帝万寿 , 经广东巡抚郭世勋奏闻 , 就变成了下国上贡 。英吉利国被归入“边塞夷王酋长”一类 。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写给两广总督的咨文 , 则被翻译凭空捏造了英王“素沐皇恩”“惶恐不安”“慕顺之心”等用语 。难怪咨文被送呈御览时 , 皇帝龙颜大悦 , 认为英国“情词恭顺恳挚” , 批准了其遣使请求 。
马戛尔尼在日记里说 , 最后一出戏是大型哑剧 , 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出没 。使节们一厢情愿地认为 , 其寓意是大地与海洋的结合 。学者叶晓青从清宫档案里披沙拣金 , 发现了这出戏的剧本 , 实为昆剧《四海升平》 , 为当日倒数第二出 。这是乾隆专为英国使节来访而编写的朝贡戏 。档案中发现的戏本上 , 还留有乾隆的朱笔点校 , 把戏末“庆祝”改为“庆贺” , 更显雅致 。
剧本开始 , 是文昌帝率十六星神由金童玉女从仙楼引领出场 。文昌的唱词 , 毫不吝啬地把《尚书》《诗经》《论语》等经典中赞美上古圣贤帝王的辞藻 , 献给当今圣上 。他接着提到英吉利“朝贡”之事:“故有英咭国 , 仰慕皇仁 , 专心朝贡 。其国教之越裳 , 远隔数倍 。或行数载 , 难抵中华 。此番朝贡 , 自新正月启舶登程 , 六月已抵京畿矣 。”至于英使能顺利抵达 , 端赖大皇帝的文功武德 , “此皆圣天子 , 仁德格天 , 所以万灵效顺 , 非有神灵护送而行 , 安能如此迅速 。载之史策 , 诚为亘古未有之盛事也” 。
网络配图
在乾隆眼中 , 并非传统朝贡国的英吉利 , 遣使节渡海而来 , 大大满足了他的骄傲心理 。事实上 , 天朝尊严不仅是一种意识 , 也深深内化为一种体制 。在皇帝和大臣们的意识中 , 他们认同一种想象:中国不是一种现实 , 而是一种模式 。这模式需要用虚骄来维护 , 而礼仪和庆典皆为其中的一部分 。朝贡庆演戏文华丽空洞 , 全凭排场取胜 , 朝廷借此炫耀财富和实力 。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廷 , 要树立自己天朝上国的宗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