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先是问斩言官,事后又杀尽行刑人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设有这个官职,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秦王朝以后,设置的御史大夫职能转变了,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这一类事情 。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设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 。因御史主要职责是以言代行,故又俗称“言官” 。
御史言官多为具有功名的读书人,以才、学、识、胆、言等五个方面来履行本职工作 。朝廷中的百官对御史都小心戒备,甚至皇帝有时对他们也有所顾忌 。皇帝虽是九五之尊,但滥杀言官究竟有失明君名声 。所以有时即便对言官的劝谏十分恼怒,那也要一忍再忍 。
但也有忍不住的时候 。明太祖朱元璋就摊上这么一回 。明洪武年间御史王朴,为人十分耿介,敢于直谏 。曾多次与太祖朱元璋当面因为一件事而争得脸红脖子粗 。终于有一次,朱元璋再也忍不住了,大怒,下旨立即处斩王朴 。把王朴拉下去以后,就等午时三刻要开刀问斩 。
人拉走以后,太祖的气已经消了一半,脑子一冷静,又敕令赦免了王朴 。当执行官将王朴押回朝堂以后,太祖问:“你知错了没有?以后改不改?”王朴回答:“陛下任命臣为御史官,我应尽职责 。怎么可以拿死来吓唬臣,让臣受这样的羞辱 。陛下若认为臣有罪,那就没必要赦免?若认为臣无罪,又为何要杀臣?我今天只盼望早早赴死 。”
【朱元璋先是问斩言官,事后又杀尽行刑人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句话给朱元璋气得倒仰 。心想,见过倔的,也没见过你这么倔的 。于是再次下令推出午门斩首 。王朴赴刑场途中路过国史馆,向里头的人大声喊道:“学士刘三吾你仔细听好了,请在史书上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皇帝杀无罪御史王朴 。”到了刑场,王朴作诗一首,遂赴死 。监斩官回来复命,朱元璋“恻然”(这个恻然用得好)问王朴临死前说了什么?监斩官回答什么都没有说,只作了一首诗 。朱元璋闻言道:“他的只言片语都不能听,何况诗呢?”
朱元璋心里十分清楚王朴对自己是忠心耿耿,冤枉而死的,但他屡屡触犯逆鳞还不认错,眼中简直就没有他这个君王,因此刚才震怒之下才杀了此人 。但此时心里头却十分窝火,他是又恼怒又惜才,一时心结难解,遂迁怒于奴才,一气之下便下令将监斩官和数名刽子手一并处死 。就这样,忠于职责的御史大夫做了冤死鬼,忠于职责的监斩官也做了冤死鬼 。
这个事件过去不久,朱元璋痛定思痛,开始赋予言官群体以特权,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特别强调不可轻杀言官,为以后的广开言路奠定了基础 。王朴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后来言官们的生命保障,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