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与景颇族有什么区别,傣族景颇族的人生活在我国什么地区

有谁知道傣族,景颇族 , 阿昌族 , 德昂族这几个民族都穿什么服饰?

傣族与景颇族有什么区别,傣族景颇族的人生活在我国什么地区

文章插图
傣族民族服饰女性服饰传统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 , 五彩缤纷 , 美不胜收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 , 面目清纯娇美 , 看上去婷婷玉立 , 仪态万方 , 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 , 而且还善于打扮 , 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 , 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 , 外面是紧身短上衣 , 圆领窄袖 , 有大襟 , 也有对襟 , 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 , 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 , 若不仔细看 , 还看不出袖管 , 前后衣襟刚好齐腰 , 紧紧裹住身子 , 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 , 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 , 腰身纤巧细小 , 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 , 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 , 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 , 色彩鲜艳明快 , 无论走路或做事 , 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现代妇女服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 , 又吸收了汉族风格 。傣族传统的短衫和筒裙仍为女性所青睐 。她们所穿上衣袖管细长 , 仅容一支胳膊穿过 。衫身紧窄 , 长仅及腰 , 刚好在筒裙的银腰带上 , 以浅色居多 。天冷时 , 外套各种彩色的毛衣、西装 。老年妇女以白毛巾缠头 。中年妇女留长发 , 盘发于顶 , 用各色纱巾包头 , 幼女也用纱巾裹头 。少女、青年妇女则梳发辫 , 发式和内地相同 。只有在节日时 , 少女们才绾髻于顶略向左倾 , 饰以插簪 , 鲜花等 。青年女子盘发时 , 头发不够长 , 就把一丝袜套于发上 , 以增加头发的长度 , 盘成发髻 。妇女们喜欢带手镯、戒指、耳坠、项链等 , 这些物饰金质、银质、玉石均可 , 仿制品也行 。女婴生下来几天 , 就由家长用消过毒的针为娃娃扎耳 , 为带耳环作准备 。对女性而言 , 银腰带更是不可缺少之物 , 腰带上饰以孔雀、莲花等各种花型 。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 。“筒帕”仍很流行 , 但多是中年妇女使用 , 很多姑娘已改背皮包 。男性服饰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 , 下穿长管裤 , 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 , 有的戴呢礼帽 , 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 , 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挎包色调鲜艳 , 风格淳朴 , 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 , 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 , 形象逼真 , 栩栩如生 。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 , 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 , 生活美好 , 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景颇族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 , 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 , 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 , 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 , 腿上带裹腿 。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 , 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 , 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 , 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 , 越富有 。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 , 围在腰部 , 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 , 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阿昌族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 , 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 , 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 。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 , 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 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 外系围腰 , 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 。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 , 小腿裹绑腿 , 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 , 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 , 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 , 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 。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 , 戴上大耳环、花手镯 , 挂上银项圈 , 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 此时的阿昌族妇女 , 全身银光闪闪 , 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 , 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 。这朵朵鲜花 , 不仅美观 , 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德昂族篾箍道道绕裙腰德昂族的服饰 ,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 尽管各支系间的服饰都有差别 , 但仍不失其共同特点 , 加之他们的服饰与民间流传的美妙动听的故事紧密相连 , 更给予人们神奇和深刻的印象 。唐代史书早已记载着德昂族的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腰箍”为饰 , 这一装束 , 历经宋 , 元 , 明 , 清千余年 , 一直流传到现在 。德昂族的姑娘成年后 , 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 , 甚至二、三十圈藤蔑制的“腰箍” , 这些“腰箍”宽窄粗细不一 , 多漆成红、黑、黄、绿诸色 , 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 , 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 , 在阿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德昂族的服饰 ,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 , 裹黑、白布头巾 , 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 。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 , 用黑布包头 , 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 , 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 , 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 。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由于各支系服饰的差异 , 过去曾有“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之俗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 , 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 。按德昂人的习惯 , 姑娘成年后 , 都要在[u子[/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 。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 , 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 , 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 。藤圈宽窄粗细不一 , 多漆成红、黑、绿等色 。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 。这一独特的习俗 , 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 。其来历 , 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 刚出来的时候 , 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 , 女人到处乱飞 , 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 。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 , 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 , 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 , 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 。现在的腰箍 , 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 。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 , 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 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 , 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 , 成了一种美的标志 。德昂族认为 , 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 , 做得越精致 , 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 。因此 , 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 , 并以多为荣 。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 , 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 , 也往往费尽心机 , 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 , 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 。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 , 在德昂族的饰品中 , 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 。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 , 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 , 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 。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 , 鲜艳夺目 , 别具一格 。过去 , 德昂族还有漆齿文身之俗 。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德昂族妇女不留发 , 剃光头 , 绕包头 , 包头两端如发辫重在背后 , 唐代史书描写她们是“出其余垂后为饰” , 现在 , 这种习俗在青年人中有所改变 。德昂族人民很喜欢银饰 , 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银[u圈[/[u耳筒[/[u坠[/ 。此外 , 在德昂族的装饰品中 , 五色绒球尤为引人注目 。妇女们在缝制新衣时 , 要在下半部用红 , 黄 , 绿等色的小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 , 中间再绣上些花 。不论是妇女或男子的包头 , 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 , 青年男女的耳坠上也饰以绒球 , 挂包的四周用小绒球装饰 。更为显眼的是 , 青年小伙子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 , 而姑娘们则装饰在衣领之外 , 犹如数十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 , 鲜艳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