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继平定北汉后,御驾亲征辽国,不料大败,所以归朝后对平定北汉的功臣们均没有封赏 。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入宫进谏,赵光义大发雷霆,赵德昭惶恐不已,回到王府后即自刎身亡 。两年后,赵匡胤另一子赵德芳突然在睡梦中暴亡 。至此,赵光义身边有可能威胁其皇位的人,就只剩下其弟赵廷美了 。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有官员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意图谋反,赵光义当即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尹之职,改任西京留守 。四月,刚刚复任宰相不久的赵普再呈密奏,指控赵廷美意欲谋反 。赵光义随即下诏审理,结果赵廷美被勒令归还私第 。五月,赵光义再度下诏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并派人日夜监视 。雍熙元年984年,时年38岁的赵廷美在贬所抑郁而终 。
赵光义即位之初,便封赵廷美为开封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并称为“皇子”,这很容易给朝野上下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他要遵循太祖赵匡胤留下的惯例—传弟不传子 。直到赵廷美等人被斩尽杀绝,人们才知道赵光义此前的做法只是一场政治秀 。
那么,赵匡胤当年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将弟弟立为储君呢?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真是他本人的意愿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他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
网络配图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 。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 。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 。”不料杜太后却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 。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赵匡胤频频点头 。很显然,杜太后传召赵普,就是要他为这份政治遗嘱做个见证 。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这份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 。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
对于这一事件,很多史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一千年来,似乎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清代,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盟约的内容是虚构的 。到了20世纪,更有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提出“金匮之盟”纯粹是伪造的,出现的时间应是太平兴国六年,作伪者当为赵普 。“金匮之盟”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
首先,杜太后一生经历了唐末五代,而这是一个王朝更替形同轮转的特殊历史时期 。五代的13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10年,平均在位时间仅4年,其中有7个死于非命 。试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能保证赵匡胤不会重蹈覆辙呢?所以,杜太后一生的经验告诉她,必须确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帝祚永昌 。换言之,在大宋立国之初、根基未稳的情况下,万一赵匡胤遭遇不测,年仅十余岁的赵德昭是绝对无法应付的 。因此,年已二十几岁且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显然是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
其次,如果说“金匮之盟”是一件彻头彻尾的政治赝品,那如何解释赵匡胤始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甚至终其世连王爵都不封呢?而与此相反,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赵匡胤便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 。按五代惯例,这其实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 。由此看来,赵匡胤正是按照杜太后的遗愿,把弟弟赵光义视为既定接班人的 。至于说他迟迟不愿公开盟约,可能是为了随时掌握立储的主动权,或许必要时他也可以传位给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