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形成的原因 酸雨形成的自然原因( 二 )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自然: 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人为:①滥捕滥杀②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外来物种入侵
题型三:影响类
一、常考知识点:1、环境污染防治的危害【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事件形成过程(水俣病、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污染事件形成过程)】;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影响;
4、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
5、资源开发的条件;
6、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干涸、物质减少等生态破坏的影响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它区域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
二、评价类试题,解答的关键是:一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二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三是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四是注意限定词 。
“从××方面进行评价” 。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
“与A相比,评价B优势(不足)”,就要先分别分析A与B的各自优势(不足),只答B的独特优势(不足),不答A与B的共同优势 。
分析××的不利影响 。(简述××的危害 。)
分析××的有利影响 。(简述××的生态效益 。)
三、典型例题: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三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
答案:有利因素:地处沿海地带,能受到冬、夏季风的影响(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研发力量雄厚;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
不利因素:成本高,施工难;(风向和风速不稳定) 。
四、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影响类答题模式:
污染(改善)环境(大气<具体表现>、水、土壤); 危害(有益)人体健康;
导致植被破坏; 引发自然灾害; 占用土地(提高土地质量,扩大耕地面积)--
五、(改善)生态破坏影响类答题模式:
导致(植被-森林、草地、湿地)退化(面积增加),进而导致生态的环境功能(生态效益)下降<展开回答>、(遏制)荒漠化扩大(的进程) 。
市场(产品质量)、交通(荒漠化、湿地)、劳动力、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变化 。
题型四:措施类
常考知识点:1、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的主要措施);2、针对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5;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物质减少等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
答题的一般思路:即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措施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先设问原因,再设问措施,即使题中没有针对原因的考查,分析时也应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
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解答措施类试题,解答的关键一是从原因找措施;二是尽可能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三是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典型例题:(2013高考题海南卷) (10分)环境保护
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图11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
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 。
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2分),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分)
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分)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分)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 。(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