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村|陈伟琳:“逆行”的乡村医生

工人日报-中工网采访人员 李逸萌
他,个子高大,说话却轻言细语,点开他的微信头像,画面里有三个人。
左边,一位老者挽起衣袖,微笑等待;中间,另一位老者伸出胳膊,低垂眼帘,流露出欣慰的神情;右边,是他本人,一位带着眼镜,面露笑意的青年男性,画面中,他正在为老者系上血压计袖带。
他叫陈伟琳,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不同于画中的稚嫩,现实生活中的他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
从医23载,他始终如自己的个性签名所述:“竭尽所能,不负性命相托!”
18岁,他决定“逆行”
说起为什么想当乡村医生,陈伟琳告诉采访人员,这是受父亲的影响。1968年,陈伟琳的父亲陈启惠从龙溪卫校(漳州卫生学校前身)中医专业毕业,成为了湖西畲族乡的一名乡村医生。
“当别人都在教孩子唐诗300首的时候,我的父亲教我的却是《汤头歌诀》。”尽管当时六岁的小伟琳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由清代医学家汪昂撰写的古医方歌诀中蕴含的奥秘,但是他知道,这个歌谣很重要,能治病救人,要记牢。
在小伟琳的记忆里,父亲出诊时总是骑一辆自行车,在这辆老式自行车中间的横杠上挂着已经稍显破旧的出诊包,里面放着常备的中药和针灸包。虽然出门时总是脚步匆匆,神情焦急,但每当治好乡亲们,父亲总是带着一张欣慰的笑脸回家,这是小伟琳最盼望见到的。
“我就想自己也要给父老乡亲们看病,立志学医,于是我成了父亲的‘师弟’。”1998年,父亲的母校漳州卫生学校迎来了毕业生陈伟琳,虽然同样是学医,不同于父亲的中医专业,陈伟琳学习的是西医。但他和父亲做了一个一样的决定:留下来!

后溪村|陈伟琳:“逆行”的乡村医生
文章插图

乡村医生陈伟琳(右一)和父亲陈启惠 受访者供图
虽然也有走出乡村出去闯一闯的机会,18岁的他却选择了“逆行”,回到老家后溪村,子承父业,担负起全村900多户、3600多位村民的医疗保健重任。
从那天起,后溪村的每一条大路、小路、山路、溪水都见证着这位乡村医生的初心与坚守。
“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湖西畲族乡后溪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16个自然村较为分散,交通不便,村民与村民之间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打过交道。陈伟琳向采访人员谈起坐诊时遇到的趣事儿,经常有互相不认识的村民因为要去陈伟琳的诊所看病而熟络起来。
“方圆5公里内,大家都认识陈伟琳。”每天早上七点,门上印着红色“祝您健康”四个大字的后溪村卫生所准时开门,治疗室、观察室、药品房,卫生所虽然面积不大,但分区合理,明亮整洁,药品齐全。
除了日常的坐诊、出诊外,陈伟琳还要对全村300多名慢性病管理服务对象进行随访,一年要入户随访1200多次。
村民们总是亲切地叫他“伟琳”,还附赠给他一个外号“活地图”,因为他总是知道从哪里能够最快到达村民的家中。其实,他不仅是后溪村的“活地图”,还是后溪村的“活档案”。全村共有249个高血压患者、55个糖尿病患者、22个重性精神病患者,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他都熟稔于心。
他告诉采访人员,自己的手机从不关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就连外出,也很少在外地过夜,总是想着能够尽早赶回村里。
“因为村民们在等着我。”2012年夏季的一个凌晨,来自村民陈社永的求助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陈伟琳。由于父亲陈启惠在医院治病,家中的孩子却高烧不退,这位心急如焚的父亲拨通了陈伟琳的电话。陈伟琳立刻赶到孩子的身边,直到天亮,孩子退烧后陈伟琳才默默离开。事后,孩子的父亲对陈伟琳说:“我就怕你离开,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