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啊 起承转合的意思 律诗起承转合的技巧



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罗贯中)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
2、《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
3、进学:进了县学 。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
4、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相公,对秀才的称呼 。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
补充:
1、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 。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 。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总称 。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为“草标” 。
11、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
12、讳:原有“避”的意思 。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 。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
【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啊 起承转合的意思 律诗起承转合的技巧】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
补充:
1、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只有童生才能参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全国各地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2、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秀才是往往都能高中状元,而状元往往都是为朝廷效力 。
3、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 。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
15、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 。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和郑重 。
18、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 。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 。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 。
19、晚生:旧时后进的你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
补充: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