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1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文章插图
春风又绿江南岸 。赏析: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全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站在渡口遥望:对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仅有一水(长江)之隔,那么我的家乡所在的钟山,想来离这里也就只有几座山了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却不知明月何时能照着我回家 。
全文赏析: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谈到北宋,名耀史册的三苏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各式各样的人物逐一浮现在记忆中 。
但大多都是仕途失意之人,即使官拜太师的苏辙,除了文学以外,也少有建树 。
纵观北宋百余年,在文学和仕途上都算大有作为的,就得说一说王安石了 。
开启了苏轼贬谪之路的王安石,不论从文学还是历史角度,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 。
当然,王安石最值得谈起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他掀起的变法,以及自他而起,持续到北宋末年的,元丰元祐党人之争 。
王安石,算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看到了宋朝繁华之下,积贫积弱的一面的人 。甚至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时代,喊出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赵匡胤“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结束了唐末以来的乱世 。
而赵光义高粱河之败,让北宋彻底失去了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辽国的存在,如鲠在喉 。
百年下来,除了一直和西夏征战的西军,再难找出有战斗力的精兵 。
但北宋却处于“举世黄粱梦正酣”的情况,少有意识到现状的人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的汴梁城,“斑白之老,不识兵戈”,上到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察觉不到危机的到来 。
谁能料到,就在王安石离世之后,不过数十年,金人的铁蹄就纷至沓来,造成了靖康之耻,带着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大臣们“北狩”,唯有康王赵构,逃脱之后,建立了南宋 。
靖康之耻的影响一直持续了数十年 。
依托于残山剩水之间的南宋,方庭硕出使金国,描述了他见到的北宋历代皇帝的陵寝的情况 。
“永昌陵以下皆惊犯,泰陵至暴露,庭硕解衣覆之 。”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外,都被劫掠,宋哲宗的尸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王安石曾为了阻止这一切,主持变法,试图将驶向深渊的北宋王朝拉回来,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可他的理想和抱负,终归如梦一般,消散 。
回顾历史,王安石毫无疑问算是悲情的角色,他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失败,仅以身免 。
一如他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代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怎样理解?3这两句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原诗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不过一水之遥,行船快捷顺利,转眼由京口就抵达了瓜洲,而自己内心依然留恋的钟山也只是隔着几重青山罢了 。和煦温柔的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天上明亮的月光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让我回到家乡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如果按政治抒情诗来解读,不符合诗人写诗时特定的人生际遇,也不能映照作者当时的心情;我认为《泊船瓜洲》应该是一首地道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伤感而凄凉的,尽管春风又绿江南岸使自然界有了盎然生机,但作者内心的愿望是早日回家,没有重新致仕、建功立业的意思,因而就没有半点愉悦、乐观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