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历史事件中的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


四面楚歌的历史事件中的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

文章插图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1典故: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围困与亥下,夜晚,刘邦命手下军士大唱楚地的民歌,项羽的军士思乡心切,无心恋战,最终大败,项羽乌江自刎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常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
历史有味道:今天说说“四面楚歌”的故事2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的决战打得如梦似幻,这是楚汉相争当中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一场战争,这一战,楚军战死四万,两万人被俘,而汉军付出的代价更高,死亡竟然超过了十万人,不过汉军财大气粗,70万人丢了十几万又算什么?而项羽呢,现在手下只剩下四万人,双方的兵力由最初的7:1扩大到超过10:1 。形势对谁有利,一目了然,这场战争史学家称之为“垓下之战”,也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素有东方滑铁卢之称 。
遭遇滑铁卢,是每一个英雄一生当中最绝望,也是最悲壮的一件事,但项羽之所谓绝望和悲壮,不仅仅是激烈的冲锋和绝望的厮杀,在他生命燃尽的最后一刻,还有一段千古动人的爱情故事,照亮了无尽的黑夜 。
项羽退守垓下之后,诸侯联军再次围了上来,重重包围垓下,在寒风吹彻长空的夜里,在高港的山岩之上,汉军高举火把,就像群狼在窥视即将死去的雄狮 。在夜空之下,火光连绵不绝,犹如一双眼睛在闪烁,这就是传说当中的十面埋伏,虽然已经重重包围了项羽,但是汉军没有发起最后的一击,原因很简单,因为之前那一仗明显是汉军损失要多,如果这个时候开始硬功,肯定会把项羽逼急的,兔子急了也咬人呢,何况项羽是霸王,他比雄狮还要猛烈,硬攻没什么好处,所以韩信只是率领大军团团围住了项羽,却没有发动总攻的意思 。而是准备用计谋彻底击溃楚军,到了晚上的时候,汉军把白天俘虏的2万楚国人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站在楚军营地周围 。
一声令下,不知道有谁牵了个头,这些楚国人开始高唱楚歌,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楚国俘虏是被迫唱楚歌的,那么到了后来唱着唱着就不由得唱出了自己的辛酸:“这几年的时间在外奔波厮杀,家里现在怎么样?家里老小还好吗?田里的庄稼有人收割吗?这一趟,我还能活着回去见自己的乡亲父老吗?”
【四面楚歌的历史事件中的成语典故 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这一份一份的心酸全都唱进了楚歌当中,楚歌,顾名思义就是那个时候楚国领土上的楚风歌谣,这种歌谣最大的特色就是句中句末都会出斯和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就是吸收楚歌的精华成就了他毕生的著作《离骚》,留下了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面楚歌唱来犹如万箭穿空,惊心动魄而悲怆的歌声响彻云霄,冲击着楚军每一个士兵的心 。
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些饥寒交迫的士兵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楚地,回到了那熟悉的村落,远远的看见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正坐在柴门上痴痴的等待,家中的灶台上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在等他们去喝,这是何等让人揪心的一刻 。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听到家乡熟悉的歌曲,感情上顿时崩溃,完全不能自主 。思乡的情怀瞬间就要爆炸了,在这一瞬间,许多的士兵都在思考求生的欲望和军人的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很快很多人都想明白楚汉相争其实就是兄弟相残,天下遭殃,谁是谁非,怎么是我们这些小兵所能够改变的,我们都打累了,我们不想再打了,我们要回家,我们要见亲人,我们要回去种田,很快这种情绪就传遍了楚军军营,面对漫无边际的楚歌,楚军军心大乱,于是就有人站起身来,啥也不要悄悄的溜出了军营,逃向黑暗无边的荒漠,开始是一个两个,再到后来是三五成群,最后干脆是一对又一对的人结伴逃跑,几句楚歌唱得楚军逃散了大半 。
项羽这个时候也被楚歌惊醒,坐起身来仔细聆听,听着听着也不由得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难道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把楚国所有的土地都拿下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在唱楚歌呢”
这个时候,项羽发现一直躺在身边的虞姬也正面容憔悴的看着自己 。传说中,虞姬天生色艺双绝,天生丽质,舞姿飘逸,最拿手的就是她的剑舞 。一旦拿剑起舞,会让人惊叹“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凝视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他知道大势已去,江河不再,英雄末路,虎落平阳被犬欺,可能项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英雄霸道一世,最后竟然落得如此尴尬和难堪的地步 。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牵着他,从吴中走向彭城,又奔向赵国的巨鹿,最后从那里向关中咸阳进发,然后在整个中国绕了一圈以后,把他推回到垓下,这一座天然的坟墓当中,这只看不到的手名字就叫命运,不管项羽有多么的强大,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