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极寒天里最极端的御寒方式:吞砒霜

有新闻说 , 不少地方的救助站主动上街寻找流浪人员 , 为他们提供避寒、回家等帮助 , 但这样的帮助往往遭遇尴尬:有人宁愿在外面冻着 , 也不愿接受救助 。譬如有乞讨者认为 , 一旦进了救助站 , 一是不自由 , 二是没法赚钱了 。
想起曾看过的一则古代笔记文 , 提到古代无家可归者的御寒问题 。
找了找 , 是明代谢肇浙的笔记《五杂俎》中的一则——
网络配图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 , 不知何取义 。
严寒之夜 , 五坊有铺居之 , 内积草秸及禽兽茸毛 , 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者 , 不则冻死矣 。
其饥寒之极者 , 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 , 或吞砒一铢 。
然至春月 , 粪砒毒发必死 。
网络配图
计一年冻死毒死不下数千 , 而丐之多如故也 。”
文中描述的 , 并非官方的救助站 , 因为到那铺里御寒 , 是要交钱的 。可就这样的“一钱” , 也有人不能天天有 , 于是吞砒霜、钻粪窖以御寒 , 终至染毒死亡 。
这就有些像饮鸩止渴了 。
网络配图
《后汉书?霍谞传》有这样一句:譬犹疗饥于附子 , 止渴于鸩毒 , 未入肠胃 , 已绝咽喉 。
附子 , 一种毒性很强的中药;鸩 , 大家都知道 , 是传说中的毒鸟 , 用它的羽毛浸的酒能毒死人 。
吞砒御寒 , 食附疗饥 , 饮鸩止渴 , 这样的词 , 在极寒天气里 , 读来更让人觉出寒意 。
【古代极寒天里最极端的御寒方式:吞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