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1

清明节习俗

文章插图

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
2、折柳赠别: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
3、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
4、踏青: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
5、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
清明节|这些习俗您知道吗?2清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
2018年4月5日
戊戌年(狗年)二月二十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清明节
是“时年八节”之一
2006年
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为何日?
民间有“四五清明”的说法
清明节并不固定在4月5日这一天
而是在4月4日—6日间变动
因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故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即使节气日期有所改变,差异也只是在3天内 。
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之感 。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一起来看↓↓↓
清明 习俗
祭拜与扫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据史料记载,扫墓习俗起源于周代 。唐朝之后,扫墓祭祖,便成了清明的节俗传统 。如今,人们仍保持着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踏青
踏青,又称探春、寻春等 。早春四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是郊游的好时光 。清明前后,人们乐于到户外,享受郊野嬉游的难得时光 。
荡秋千
古时称秋千为“千秋”,是清明习俗之一 。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如今,仍受到不少孩子的喜爱 。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古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带至天涯海角,让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同飞走 。
除此之外,清明这一天还有
插柳、蹴鞠等习俗
清明时节 这样养生
及时添衣,注意保暖
天气虽日渐暖和,但晴雨多变,容易受凉感冒 。俗话说“春捂秋冻”,此时不应立刻收起棉服,建议采取“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着装方式 。适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
清淡饮食,少吃“发”物
清明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多发季,不宜多食“发”物,如鱼、虾等 。应多吃时令蔬菜,如韭菜、白菜、萝卜等 。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低盐饮食,增强钾元素的摄入 。
菊花祛寒,养肝利胆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春养肝常保健 。多饮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菊花茶,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去除体内寒气 。
食在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