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什么意思-立秋什么意思含义

立秋什么意思1

立秋什么意思-立秋什么意思含义

文章插图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
今日立秋,酷暑未退,为啥已经“立秋”?2暑未退,秋意临 。8月7日,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进入立秋节气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由禾和火组成,意味着禾谷成熟之意 。立秋节气的到来,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籽,进入收获的季节 。
酷暑仍在,为何取名“立秋”?
经社君发现,立秋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夏天,可为什么古人要把它定为立秋而且从未发生变更呢?唐志强说,此时,还未出末伏,三伏天还没有结束,暑热依然不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秋老虎还会发威,所以立秋起至秋分,也被人们称为‘长夏’,有‘立了秋,扇莫丢’之说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立秋节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的前瞻性 。
“立秋时节,对于我国大部地区来说,天气依然炎热,距离气象意义上的秋天仍有一段时间 。气象意义上的秋是着眼于气温的点位,而天文意义上的立秋是着眼于气温的趋势,雨热由放到收,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天地始肃’的含义所在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说,尽管气温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昼夜温差变大,相对湿度降低明显,降雨频率和降雨量也发生重大变化 。在立秋节气之后,降雨大幅减弱,气候有明显改观 。“我们的体感舒适度由此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了一种由湿热到干爽的渐进 。虽然还很热很晒,微风时常能够送来一丝清凉,正如古诗所云‘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 。”
秋字写法 。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立秋分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中国文字博物馆研究中心主任杨军辉说,甲骨文“秋”字像一只蟋蟀的样子,秋季蟋蟀很多,发出“啾啾”的叫声,因此借以表示秋字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立秋时节,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
立秋农事,忙给庄稼“贴秋膘”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开花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正处于我国主要农作物果实孕育的关键期 。
唐志强说,立秋时节,气温高、日照充足,各地农人忙着给庄稼“贴秋膘”——抢抓时机为它们施肥,及时浇灌 。农谚讲,“立秋三场雨,遍地是黄金”,如果雨水充沛,秋熟作物就会长得茂盛,容易获得高产 。此时也是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为作物丰收打好基础 。
立秋时节,早秋作物逐渐成熟 。“立秋三日遍地红”,说的就是高粱穗子会由青变红 。唐志强说,中国人栽培高粱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高粱曾是华北农民的“救命粮”,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高粱不仅耐瘠薄,且抗旱耐涝,一般地力就可生长;高粱浑身都有用处 。高粱面可以吃,叶子是农户蒸馍的铺箅材料,穗子可以扎刷子、扎扫帚,高粱秆也是村里盖房做衬里的好材料 。”
立秋前后也是白菜播种的适宜期 。白菜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冬季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 。白菜品种资源繁多,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栽培季节,农民都有固定的适宜品种 。苏轼把白菜形容成“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 。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是极其喜爱大白菜,还曾创作了《白菜与辣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