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普通话 春节的风俗

春节的风俗1

春节的风俗普通话 春节的风俗

文章插图
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拜年、放爆竹、团圆饭等 。
1、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
3、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
5、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
6、放爆竹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
7、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
春节的习俗及注意事项2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及注意事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
藏族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六月过年的遗留 。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