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顺利登上大总统宝座的背后,竟然于此人有关( 二 )


首先,在袁世凯的指使和革命党部分领导人的默许下,汪精卫和君宪党人杨度于1911年11月15日联合发起成立“国事共济会”,并发表宣言 。由于宣言中充满了如果革命延续下去,必将招致外人瓜分或引起内乱的谬论,因而招致革命党人的普遍反对 。因此,“国事共济会”成立只有二十天的光景,就不得不宣告解散 。但汪精卫和杨度在解散“国事共济会”后,仍暗中加紧活动 。他们和上海同盟会领导人函电往返频繁,继续致力于实施“国事共济会”的主张 。同年12月9日,黄兴电复汪精卫:“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位,断举项城(袁世凯)无疑 。”汪精卫将此电文转呈袁世凯,袁窃喜 。由此可以看出,汪精卫之拥戴袁世凯,可谓不遗余力 。
其次,1911年底至1912年初,北方的革命党人几次在通州、滦州发动武装起义,后院失火,袁世凯惊惶失措 。汪精卫却以同盟会北方领导人的身份,派人四处阻止 。他强调,现在正值停战议和之时,吾党京、津、保一带同志,自应遵守诺言,不可有所行动 。汪精卫之庇护袁世凯,已到了不惜扼杀革命火种的地步 。
最后,“国事共济会”虽然草草收场,但是南北之间的和谈并未终止 。汪精卫由北京到上海参加南北和议,斡旋折冲其间 。在和议期间,同盟会内部在让位给袁世凯的问题上是大有分歧的,1911年归国后被各省代表推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反对和议,但南京临时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却乘时而起,大力渲染各国列强干涉的恐怖气氛,逼迫孙中山让步 。汪精卫坚持“项城雄视天下,物望所归,元首匪异人任” 。他甚至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什么:“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的职位吗?”恶意攻击孙中山先生本人有权利思想 。孙中山在各方面舆论的包围特别是革命党内部一些领导人的催促下,为顾全大局,终于不再坚持己见 。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让位于袁世凯 。汪精卫之拥戴袁世凯,使袁世凯顺利登上大总统宝座,实功不可没 。
两边调停终生不反袁
袁世凯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后,一步步实行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统治暂时似乎是稳固了,而革命党人却陷于思想上的一片混乱 。有的人倡导兴办实业,主张实业报国;有的人致力于改组同盟会,热衷于政党政治、议会斗争;有的人则干脆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要取消革命党 。汪精卫是另一种类型,对现实采取超然态度 。他同吴稚晖、李石曾等人组织“进德会”,提倡“五不主义”,标榜“不做官”、“不当议员”、“不纳妾”、“不吸烟”、“不饮酒” 。汪精卫还故意力辞广东都督不就,以示他个人的“清高”和“言行一致” 。
然而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袁世凯政权巩固后,凶相毕露 。1912年8月,袁世凯借副总统兼鄂督黎元洪之手,擅杀武昌首义党人张振武、方维,制造了民国成立后第一件著名的政治谋杀案 。1913年3月,他的手下一手策划在上海车站刺杀了革命党著名领袖宋教仁,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宋案” 。袁世凯为进一步镇压革命党,以巩固其反动统治,4月又向五国银行举借了2500万英镑巨额贷款,用以购买武器,强化军队,贿赂议员,分化国民党,为挑起内战作准备 。6月,袁世凯先后解除了赣督李烈钧、粤督胡汉民、皖督柏文蔚等革命党人的职务,并加以“违法殃民、恣雎暴戾”的罪名 。踌躇满志的袁世凯已经磨刀霍霍了 。
【袁世凯顺利登上大总统宝座的背后,竟然于此人有关】“宋案”发生后,激起了南方各省革命党人的愤慨和反抗 。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对袁世凯已不抱幻想,发动了“二次革命” 。为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派北洋军第六师人江西,南北交战,演成分裂 。在此革命生死关头,汪精卫不分是非曲直,貌似公正地呼吁停止用兵,提出“宋案”应由法律解决 。在这之前,他在法国听说革命党人即将起兵讨袁,即于6月初回到上海,立刻与袁世凯的密友、谋士张謇、赵凤昌密商调停条件 。商定的条件为:“(一)决举袁公为正式总统;(二)四省(皖、粤、赣、湘)都督临时总统期内暂不撤换;(三)‘宋案’问题将来罪至洪(述祖)、应(桂馨)而止 。”但此时的袁世凯已不再搭理这一套,悍然撤换赣督、粤督 。汪精卫却仍然委曲求全,坚持在广东劝说革命党人放下武器 。7月中旬,汪精卫返沪 。此时李烈钧已在湖口起兵反袁,汪听说后以极为沮丧的心情对张謇说:“不图甫抵沪滨,即闻江西战事,崩析之祸,一发不可收拾 。”即使这样,汪精卫还寄希望于张謇等人的继续调停 。后因调停失败,希望破灭,他感到极端悲观绝望,声称“余生可厌,死所未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