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改革,农奴制改革法令颁布于1861年 。农奴制无情的剥削农民的权利给当时的俄国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严重制约着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这种野蛮落后的现象和欧美的美奴制一样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庄园导致了工业的落后 。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召开莫斯科贵族会议,标志着农奴制改革提上了国家日程,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1857年1月,政府成立了由大贵族地主为主的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强制性调整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标志着农奴制改革纲领的初步制定 。由于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地主,对改革并不热心,所以改革纲领也没有取得任何的成效 。
1858年2月,在全国各地设立委员会,使农奴制问题的讨论公开化,引起了全社会强大的反响 。从此农民和地主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
1859年3月,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对纲领重新编写 。1858年12月4日,确定新纲领,此纲领比上一个对保护农民上前进了一点 。1858年1月28日,国务会议批准改革方案,于翌日亚历山大二世签名后生效 。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主要是为了让农民的劳动力更自由,但是法令的颁布并没有达到沙皇政府的预期效果,农民纷纷起义,短短的一年间就发生了几千场暴动 。但是不管怎么样,此次改革对俄国以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发动一次大改革 。这次改革将农奴制废除,使得农奴成为自由人,俄国也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那么,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
导致俄国下定决心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这场战役的失利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将农奴制的弊端彻底暴露出来,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的出现 。因此,农奴制改革变得尤为重要了 。
当然这只能算是一个导火索,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可能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的生活极其困苦,而且农奴们没有人身自由和购买力,这直接导致了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
推动改革也有外部因素 。由于当时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变得壮大,然而沙皇俄国却依旧在强化农奴制 。这导致阶级矛盾变得尖锐,农奴起义不断发生 。同时,在19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对封建思想的基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当时的俄国,在种种因素面前,危险与机遇并存 。沙皇政府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改革来分配各阶级的利益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本着“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的观念将施行已久的农奴制度彻底废除 。
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之俄国是巨大的,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转折点,转变了俄国历史发展方向,为后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迈入资本主义强国系列奠定了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我们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述,首先其对于俄国的现实意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不仅发展了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和手工生产,俄国粮食生产明显提高,并且工厂拥有的自由劳动力足够工业发展所需,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的次数有所降低 。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物质比较充分,为后来国家的国防安全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者我们从阶级层面来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改革的本意不是真的 为了解放农民,而是为了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是为了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并且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资产阶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