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逃逸塔的作用秒懂百科_火箭逃逸塔的作用( 三 )


船队负责人王胜英说:“船队不断加大对青年船员的培养力度,主动给他们提供平台,压担子 。像郭志龙、何鹏程这样的青年船员已经成为火箭运输船队的中坚力量 。”目前,运输船队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岁 。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累计圆满完成了10余次重大任务 。
晚风徐徐,火箭安然地静卧在火箭运输船的船舱内,等待着船队鸣笛起航 。
长二F火箭研制团队——
“每一枚箭都是全新的,我在每一枚火箭面前依然是新队员”
乳白色火箭高高矗立在发射塔架上 。刘烽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尽管已经许多次凝视过它,但心里依然冒出同样一句话:“航天员,你放心!”
刘烽至今对一个场景记忆深刻 。长二F火箭首次执行载人发射任务前,他正在对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做最后的检查 。这时,航天员乘坐的电梯门缓缓打开,杨利伟手提着小方箱走出来 。目光接触的一刻,刘烽的心头猛然一颤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则目光平静、脚步坚定地走向火箭 。望着他的背影,刘烽湿了眼眶 。航天员对火箭团队的信任,无所畏惧地飞向太空,让刘烽更加感受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自那以后,从一名设计师到一名副总师,刘烽总要求自己和团队时刻把航天员生命安全扛在肩头 。
这份使命已经深深烙在团队每个人的心底 。王楠是发射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动力系统指挥,这一年,他成了团队里出差最久的人之一 。一枚20层楼高的火箭,从最底端的液体发动机到最顶端的逃逸塔,大量单机、管路都与动力系统相关 。分析状态、精确参数,王楠在发射场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没有时间想家 。长二F火箭姿控系统发射队员邓舞燕,只因一个“不放心”,自己编写了仿真软件,对各种故障模式逐一开展随机仿真验证,生怕哪里有偏差,影响火箭可靠性 。这等于她给自己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 。
长二F火箭飞行可靠性评估值0.9894,靠逃逸系统保障的航天员安全性评估值0.99996 。人们常说的“万无一失”中的“万”,在火箭团队里并不是概数,而是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的反复迭代 。日复一日的积累,才有着火箭的更高可靠性 。
长二F火箭配气台岗位发射队员严善新,有着30多年的地面供气经验,他经历了这枚火箭诞生以来所有发射任务 。火箭各阶段的地面系统支持任务,他闭着眼睛操作都不会出错,但每次执行任务他依然很“紧张” 。30多个阀门、10多块压力表、30多盏信号灯,在约1米高的配气台前,严善新坚守了30多年,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
从事载人火箭总装25年,执行了10次长二F火箭发射任务,从跟着师父学总装到带着徒弟干总装,长二F火箭逃逸塔总装发射队员王鹏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他第一次接触载人火箭时,一向和蔼的师父严肃起来:“总装无小事,错一个螺丝钉都不行 。”第一次发射成功后,他最尊敬的启蒙老师发来短信:“火箭高飞考验日常功夫 。”王鹏始终把这两次叮嘱记在心底 。
火箭遥测系统用数据说话,每次火箭测试都会生成海量数据,遥测系统指挥林涓总会带队逐个判读,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双岗制甚至三岗制 。即使每个数据范围她都已做到倒背如流,也从不省略任何一个步骤 。队里的新队员都爱找林涓请教,无论多细的问题她都能随时随地解答,无需查资料、不用翻图纸,仿佛整个遥测系统早已刻在她的脑子里 。工作即将迈进第三十个年头,她也成为新队员们最信任的依靠 。
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迄今已完成10多次发射 。在这支火箭研制队伍里,像林涓一样执行过10次以上任务的“老队员”不少 。但他们还是会说,“每一枚火箭都是全新的,我在每一枚火箭面前依然是新队员 。”
空间站系统飞控团队——
“能够看着航天员们在天上正常地生活就很好了,说明我们的平台一切正常”
有这样一个地方,一边是美得让人心醉的蓝色星球,一边是让人遐想无限的浩瀚星空 。在这里,每天要经历16次日出日落,重力、浮力等地球上的物理规律似乎变得不同 。就在空间站这个奇妙的“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进行了太空授课 。
在授课的同时,这个“讲台”正以约23倍于音速的第一宇宙速度环绕地球飞行,舱外是真空、200多摄氏度的温差、充满宇宙射线的极端环境 。为了确保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作为空间站系统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飞控人员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