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糕点铺图片 古代糕点铺子的名字( 二 )


泸溪河这三个字,水润诗意得可以做古偶主角名字,连带着吃货对他家糕点的猜想,都不免更好奇了些——到底是怎样的糕点铺子才能起这样的名字?
其次是logo,要么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线条间看得出草书的韵味;要么一位古装仕女,温婉端庄;要么主打红+蓝+白的经典配色,包装审美不输大牌鞋服国潮联名 。
在进驻其他城市时,还会针对性出网红城市系列 。
比如墨茉点心局北京分局,向当地人打的招呼是“京有好戏,瞧好了您嘞~”,推出的是冰糖葫芦麻薯、京剧脸谱曲奇;而虎头局深圳分局也十分熨帖,“来了,就是深圳人”直击新深圳人的命脉 。
点心局们更是在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上用心良苦 。为了在游客的随手拍里都能很网红,点心局们从门店设计到糕点包装袋都应用了诸多复古元素,红蓝霓虹灯、极简ins风,某书达人看了都说好 。
而它们不仅有相似的营销套路,更有相似的菜单 。
产品上,各种“酥”、“饼”、“糕”排列组合,比如红茶桃酥、南瓜酥、枣泥酥饼、御皇糕、千层麻花、牛舌饼、蟹黄锅巴、绿豆糕……
各种白玉卷是雅(尽管白玉卷是日式和风),亲爱的老婆饼是俗,放飞蝴蝶酥是随意,多肉肉叉烧酥是可爱,薄情芝麻脆片和花心玫瑰饼更是十分抓马,新中式糕点铺子们为了吸引人也是下足了工夫起名字 。
“万物皆可麻薯”——墨茉点心局有鲜乳咖啡麻薯、鲜乳提子麻薯、彩虹蛋爆浆麻薯、QQ麻薯饼、冰激凌麻薯等等,虎头局就有一口开心麻薯、双层麻薯葡挞、拉丝麻薯葡挞、黄油提子Q麻薯……是看完菜单都快不认识“麻薯”两个字的程度 。
△从包装到产品,中式糕点铺子都是连连看的程度
以上这些都还不算是大问题,不少吃货还对饥饿营销发出抗议,表示买个糕点还要叫号取餐让人理解无能 。
明明现场一百人,拿到号一看,500号,难道店家是下单后才开始种麦子磨面粉的吗???
但让上流君在意的则是吃货最不能让步的底线,如果说部分产品太甜太腻的反馈还可以说是个人口味的不同,但柜台里蛋挞一个个蛋浆塌陷、开裂,或者味道不稳定这样的品控问题,在几个小时候的等候后拿到手,就难免让人觉得——
好么,又被收智商税了 。
咱们中国因为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美食上尤其有优势,种类繁多且地域特色明显,有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等好几大类 。
而且中式传统糕点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以前多用糯米、黄米蒸制,唐朝则出现了不少油炸的点心,现在的不少糕点身上还能看出唐朝油炸面点的影子 。
在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如果说米饭面条饺子这样的主食代表的是三餐温饱,那么各式各样的糕点,就是日常饮食的小情趣,盛大节日中的仪式感,还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往来 。
相比于更常用“烘烤”、“煎”这两种制作工艺的西式糕点,中式传统糕点不仅有蒸、煮、烙、炸、烤、煎等多种加工工艺,还多了许多讲究——不同的时令和节气对应不同的糕点,因此中式糕点往往还蕴含着结合历史、风俗的典故、用途 。
《红楼梦》里最出名的糕点自然是补脾胃亏损的那道枣泥馅的山药糕,除此外,大观园八月里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螃蟹宴上给凤姐儿带的菱粉糕都十分应景 。
而文人也乐于用文字重塑食用传统糕点的场景感,汪曾祺笔下的玉麦粑粑,微有咸味还带新玉麦的清香,一看便是好吃的,他还额外讲了一句苗族女孩子吆喝叫卖的声音娇娇的很好听,便让读者觉得又好吃了几分 。
而记忆里的这些传统糕点,现在却少有人像打卡网红糕点铺子们一样早起排队,逢年过节看到了也不过略吃几口就放下了,说到底还是不够时髦 。
在西式烘培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传统糕点造成极大的冲击,于是面点师们试图通过汲取西式糕点的精髓,做出适应年轻人口味的新中式糕点 。
或者是“西材中做”,例如用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的凤梨做成了凤梨酥;或者是“中西结合”,做出了巧克力月饼 。
其实,传统点心早就在“内卷”了 。只不过当糕点界在网红奶茶的启发下,也打出紧跟时代潮流,继承中国传统糕点精髓再创造的“新中式”概念后,疯狂涌入的资本让这个赛道更加“内卷”了起来 。
但这些新兴的国潮糕点品牌,却在网红经济的竞争中,走向了同质化严重的局面 。
各种点心局里的“新中式糕点”如绿豆糕、鲜花饼、桃酥饼等等,少成为“镇店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