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哈士奇不仅需要勇气( 二 )


在当代,确实有很多人恐惧从“我”变成“我们” 。
“我”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前者是自由的,后者则带有限制的意味 。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前者(单身),其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后者的“限制和不稳定”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前者的孤独 。但是,亲密关系除了限制和不稳定之外,同时也有反哺和滋养 。
陈海贤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如果说“我”是一只动物,可以到处奔跑,那么“我们”就是一株植物,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块土壤中 。
在“我们”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它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善意的体谅、相互的滋养,也可以成为恶意的伤害、相互的怨恨 。
一段亲密关系,可以让人长出新的自我,很多人在进入关系中之后,发现了另一个自我:比如以前一个人认为自己只有“索取”的需要,不可能有“奉献”的精神,结果在深爱之中,ta发现原来“给”同样让人获得幸福,甚至这种幸福,比“得”还要强烈,于是ta发展出了责任、奉献、付出、忠诚等品质 。ta的自我得到了延展 。
一段亲密关系,还能让人获得一种新的眼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塑造着世界,同时也被世界塑造着 。与外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互相影响,会重塑我们的人格 。比如一个在原生家庭中被羞辱、贬损的孩子,进入到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可能对方不断向他灌注的爱意与肯定,会让ta重新认识自己:原来我是如此美好 。
听见很多人说“我不要靠别人,我要自己修炼强大的内心”,这话也没错,但有时候,越是强调这句话的人,其实越是内心创伤比较深的人 。修炼自己的内心固然是一个人成长最根本的基石,但强大的内心如何修呢?其实不是闭门独修,而是要进入到关系之中修 。正如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偏远的南山,而是在喧嚣闹市一样 。
山本耀司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在关系中碰撞,我们才能更看清自己、读懂自己,才有了“修”自己的可能 。反之,没有这个反弹,我们就无从真正了解自己 。
一段亲密关系,还能让人获得归属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于归属感的需要,是刻在基因里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几乎所有的离群索居,都有被迫的成分 。
宋丹丹曾经分享过她和现任老公的故事,她老公很忙,她对老公说:“你在外面别急,无论你多晚回家,家里都有大妮(她老公对她的爱称)为你留的那盏灯 。”,很多人之所以能在外面忍受社会的残酷,充满能量的打拼,归根到底是因为心有所归带来的“笃定”的感觉 。
相比于“我”,“我们”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当一个人属于“我们”这个系统中时,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存在 。从某种角度说,就算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只要曾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存在,就会有人记得你,你也就会以某种形式存在——而这,就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意义 。
所以,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终结,世界上没有人再记得你,才是 。
02 亲密关系发展的两大核心之二:处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这里 。
用“爱情”两个字远远不能概况关系的全貌 。但在一段亲密关系里,”爱“永远都不能缺席 。“爱”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让我们抓狂又痴迷 。这是因为被爱,是每个人的深层渴望;但会爱,却需要学习 。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质量的爱,源于完整的人格 。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人格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追求爱,因为“爱”的本质是一个动词,它需要学习,并随时变化,而我们的人格,也在亲密关系的碰撞中,不断被重塑和趋于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