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给朝廷捐款却被革职,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人生上限

【郭嵩焘给朝廷捐款却被革职,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人生上限】晚清官场有三种人:一种会做官,一种会做事,一种会做人 。
曾国藩三样皆通,所以他当了名臣之首 。李鸿章会做官也会做事,张之洞会做官也会做人,因而也能出类拔萃 。但如果只会做事,而不会做官也不会做人,那么他的成就一般不会很高 。比如晚清疆臣郭嵩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
郭嵩焘是曾国藩少时密友,也是左宗棠的儿女亲家,论能力,他是有的 。郭嵩焘最特别的长处,就是眼光之长远超越常人 。
曾国藩的湘军,是在郭嵩焘的坚持下组建起来的 。让湘军练水师对抗太平天国,也是郭嵩焘提议的 。另外在那个对外交事务两眼一抹黑的时期,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任出使外国的外交官 。
若论做事,没有人会质疑郭嵩焘的才能 。也正因郭嵩焘才华出众,决定了他人生的下限不会太低 。
但他不管如何努力,却总是徘徊在二品大员的水平,无法往上更进一步,后来更被清廷革职 。赋闲在家后,郭嵩焘作《玉池老人自叙》,对自己的命运满腹牢骚,觉得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华 。还有曾国藩左宗棠等好友当了大官,却不提携自己一把,反而落井下石,也让他时常抱憾 。
的确,左宗棠是有对不起郭嵩焘的地方 。当年左宗棠因得罪他人,差点丢了性命,是郭嵩焘四处奔走救下的 。后来郭嵩焘当上广东巡抚后,左宗棠却弹劾郭嵩焘“迹近负气”,让他丢了官职 。一直到左宗棠死,郭嵩焘都对此耿耿于怀 。
郭嵩焘自恃才华,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当年和僧格林沁帮办军务,与僧格林沁不和;调任广东后,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和;再后来出使英国,又与副使刘锡鸿不和 。就连受过自己天大恩情,又是儿女亲家的左宗棠,都不给自己面子 。
难道这么多大臣,都故意针对他郭嵩焘一人?
实际上,郭嵩焘能力虽强,眼光虽出众,但却不会做官,也不会做人 。格局太小,限制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从下面一个小故事中,便可见一斑 。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国叛乱形势依然严峻,朝廷苦于征兵筹饷,财政非常困难 。当时的两广总督毛鸿宾和广东巡抚郭嵩焘两人,向朝廷上表,表示愿意捐出自己的俸禄来补充军费,并且不要朝廷给他们任何奖赏 。
虽然捐款数额不是很多,远没有到毁家纾难的地步,但一片忠心可表 。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十分赞赏郭嵩焘等的行为,请旨“交部从优议叙”,给两人记功 。
本来,官员捐俸与朝廷共渡难关,是一件好事 。但这个时候,有个叫王浵的前任学政,也给朝廷捐俸,并表示希望将这件功劳,转记在自己子弟的名下,算是给自己家族子弟仕途上的一点帮助 。
郭嵩焘知道后,非常眼红,连忙又找毛鸿宾一起上奏,表示自己也要像王浵一样,让家族子弟来承受自己捐俸的功劳 。
本来南方战事吃紧,广东更是重灾区之一 。作为督抚广东的两名封疆大吏,不好好准备战事,反而在这样的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已然不妥 。而郭嵩焘之前明明说好不要朝廷奖赏,现在又出尔反尔,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
恭亲王接到奏表后大怒,为郭嵩焘如此不识大体,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该督抚俱系封疆大吏,禄入较丰,竟欲与学政司道等官,共希恩赏,所见甚为卑陋 。毛鸿宾、郭嵩焘、前次所捐银两,均著即行发还,并撤销从优议叙 。中外臣工,捐赀助饷,给予奖叙,自有一定权衡 。乃该督抚辄以一己私事,意存计较,哓哓渎陈,殊属不知大体 。毛鸿宾、郭嵩焘、均著交部议处 。寻议、毛鸿宾、郭嵩焘、均照不应重私罪例降三级调用 。无庸查级纪议抵 。得旨、均著加恩改为革职留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