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年是几世纪 公元前1000年是什么朝代到元年


公元前1000年是几世纪 公元前1000年是什么朝代到元年

文章插图
公元前1000年是几世纪1公元前1000年是公元前11世纪 。根据千年纪年法,每一个世纪为100年开始推算,因此公元前1000年是公元前11世纪 。世纪此词来源于拉丁文,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是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以此类推 。
探索中国上古时期的年表2二里头遗址 资料照片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科学出版社供图
西周青铜利簋,利簋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武王克商的信息 。科学出版社供图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向整个项目组、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了 。”在科学出版社举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长舒了一口气 。
采访人员见到,这是一本黄褐色的厚重大书,封面上印着西周青铜“利簋”,546页,共计83.6万字 。
为了这本厚重的大书,不少人从青春年少熬到鬓髭皆白 。于是,这本署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大书,不仅浸润着200余位专家的年华与心血,更象征着中国学者孜孜以求、不懈探索自身文明历程的态度与精神 。
久违了,这份答卷
为什么会有“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这份随之而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这要从中华文明的特征说起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具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延绵流传、从未中断 。然而,我国古书上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追溯就存在分歧 。这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
究竟有没有夏代?夏、商、周三代的分野在什么时刻?千百年来,历代学者不断努力解答这个问题 。然而,由于研究材料和手段有限,一些关键点上始终没有突破 。
“20世纪初,疑古派率先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提出疑问 。随后,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中国现**古学建立,取代了传统的金石学研究,为夏商周文明的探索开辟了新途径 。计算机发明后,天文历算进入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快捷精准时代 。核物理引进考古学领域后,碳-14测年方法的应用对年代学研究是重大推动 。”李伯谦回顾 。
据悉,碳元素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 。具有放射性的碳-14元素随着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衰变(经过5730±4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 。当生物死亡后,体内的碳-14得不到补充,只能按照规律进行衰变 。因此,根据生物遗骸体内碳-14减少的程度,可以计算出生物死亡的年代 。只要获得可靠的样本,就可以推断生物死亡时距今的年代 。
随着年代数据校正手段的提升以及加速器质谱法(AMS)的出现,碳-14测年对高精度测量以及对微量样品的测量成为可能 。由此,对商周历史纪年分歧作出科学的判断,重估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时机来临了 。
1995年,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及控制论专家,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宋健倡议,“组织科学界联合研究中国古代纪年问题” 。次年5月16日,被列为“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宣布启动 。
作为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充满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织的魅力 。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仇士华告诉采访人员:“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 。第二条,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法和AMS法的碳-14测年 。”
于是,一个统摄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的“超级”学术工程诞生了,参与人员是来自全国3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200余位专家 。
作为一个学术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于2000年结题,并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给出了西周列王年代、武王克商年份、商代后期武丁以下王年、夏商分界界标、夏代始年等结论 。
那么,从“简本”到这本编修而成的“繁本”报告,结题后的20多年,专家们做了哪些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