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杜正胜的编户齐民-如何评价杜正胜这个人


如何评价杜正胜的编户齐民-如何评价杜正胜这个人

文章插图
如何评价杜正胜的编户齐民1《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编户齐民是历代中原王朝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集权制度的本质就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制度 。
秦汉间天地一大变局的保障:二十等爵制2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扎记》中指出,秦汉相交之际是“天地一大变局”,在此之前诸侯国林立,卿大夫官位世袭,而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平民,跟随他的臣子最初也多数是“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 。起事成功,昔日的平民百姓变成当朝新贵,千年的世侯世卿变成布衣将相,而他们身份地位的保障基础就是二十等爵制 。
何为爵制?爵制源于周代,根据贾谊的《新书 阶级》记载,周爵有两种,一种是等爵,即”公、候、伯、子、男“ 。另一种是内爵,即“公、卿、士、大夫” 。等爵是用以确定列国之间的关系,其拥有者是列国国君 。内爵是用以确定王畿与列国各自内部的等级关系,是内部贵族官员的等级 。
在周代,爵位的权益礼遇和阶级差异明显,品味结构特点就是“爵本位”,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职位、爵禄 。尤其在礼制上表现得更是细致,天子如何如何、诸侯如何如何、大夫如何如何、士如何如何 。万舞羽数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就连祭祖都是如此,周代的祭祖,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而且因为世袭制,在周代阶级是难以跨越的 。
庶人之有爵禄爵位的优越性如此突出,拥有爵位是每个人的向往 。东汉的班超曾经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封侯是班超早年的愿望,而秦国给了普通人封爵的机会 。
秦爵制脱胎于周爵制,秦国的二十等爵最初是由商鞅草创,商鞅时建立的爵制,爵级具体说法不一,大约有十几个,然后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二十等爵 。
《商君书》
二十等爵最初是军功爵,最初规定只要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赐爵一级,获得二十等爵中的最低一级爵位,公士 。砍掉两个敌人的脑袋,就能赐爵两级 。
《商君书 境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制度,要知道在此之前,普通的平民百姓想获得爵位,绝对不是这样容易的,爵位都是看祖宗 。拥有爵位就意味着拥有特权,这种特权体现在方方面面,也不是说爵位高了,死后坟头可以多种点儿树这么简单 。周代是“以爵为本”,虽然秦国大开封爵之门,可以用军功获得爵位,但是爵位本身的权利荣耀还在,而且秦和西汉初年,还存在着“爵重于官”的现象 。可以以爵抵罪,以爵授田 。
【如何评价杜正胜的编户齐民-如何评价杜正胜这个人】秦二十等爵制让平民也有机会获得爵位,咸鱼翻身,这样极大的刺激了士气,使“庶人之有爵禄” 。
“庶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 。而且商鞅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使你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那就是要除名的 。而平民百姓有了军功,还可以做官 。
《韩非子》: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宗室没有了世袭制度的保障,平民又有了获得爵位跨越阶级的机会 。商鞅把官位、爵位的升迁和军功捆绑在一起,这一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正如杜正胜在其著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一书中写道:“封建制度的君子小人分野取消了,万民同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凭藉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缔造自己的身份地位” 。
杜正胜甚至说“军爵塑造新社会”,这句话和赵翼的“天地一大变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也是如此,在此制度之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加,秦国也是蒸蒸日上 。
布衣将相之局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平民,他的手下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 。
其中出身中最高贵的是张良,韩相之子 。其次是张苍,他在秦国担任过御史一职;叔孙通,担任过博士,萧何,沛县的狱吏;曹参,狱吏;任敖,狱吏;周苛,泗水郡卒史;傅宽,是魏国骑将,有五大夫爵位;其余的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樊哙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