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棋盘有几个落子点 围棋棋盘有几个交叉点 围棋盘上一共有几个交叉点


围棋棋盘有几个落子点 围棋棋盘有几个交叉点 围棋盘上一共有几个交叉点

文章插图
孙德常博士研究围棋战术
成语“举一反三”是人们对《论语 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的高度概括 。孔子此句历代有不同的注释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基本上认为句中一“隅”为事物的一个方面,三“隅”为事物的其他三个方面 。这种高度概况基本符合原句的涵义,但却引起该句后面的“则不复之”的多种误解 。“复”应该指围棋中的“复盘” 。“隅”就是围棋棋盘上的一个角部 。孔子正是运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个围棋对弈和复盘的例子,告诉人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 。
围棋界广为人知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是孔子在《论语 阳货》中关于围棋的论述 。这曾经引起人们探索“孔子本人是否会下围棋”这一千古之谜的兴趣 。林建超根据“贤”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度,以及各种用法,比较完整地解释了孔子对待围棋的态度和立场 。“博弈犹贤”即“下围棋对人有好处”[1] 。孔子的“为之,犹贤乎已”基本代表了孔子对待围棋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 。
鲁国编年史《左传 襄公二十五》有“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这是成语“举棋不定”的出处 。这说明春秋时期对弈之风已经盛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论语 述而》第八章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成语“举一反三”的出处,其中的“隅”字和“复”字疑似与围棋高度相关 。
围棋棋盘有几个落子点 围棋棋盘有几个交叉点 围棋盘上一共有几个交叉点

文章插图
关于“隅”字
“隅”是“角”、“角落”的意思 。“反”是“类推,以此推彼”、“类及”的意思[2] 。这两个字的理解基本没有分歧 。东汉桓谭《新论》言体第四“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 。及为之,上者,远棋疏张,置以会围,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胜 。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 。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目,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此处的“边隅”就是围棋的边角 。他认为虽然有“高者在腹”和“下者则守边角”的说法,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不宜一概而论 。北宋皇佑期间张学士的《棋经十三篇》棋局篇“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分而为四,以象四时 。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其中“隅各九十”也就是围棋棋盘上的四个角,每个角有九十个交叉点 。较早的北周时期的《敦煌棋经 像名第四》强调围棋“此则四角之能,覆隐之难也 。”围棋中“隅”和“角”一致 。
关于“复”字
“复”有“又、再”,“还、返”和“恢复”的意思 。《鬼谷子 反应》中有“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鬼谷子在这句中所说的“反之复之”与孔子的“不反则不复”相似 。《三国志 魏书 王粲传》记录了王粲复棋的故事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复之 。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这个故事借用围棋,展示了王粲惊人的记忆力 。其实围棋的复盘有两类,一是复自己的棋,一是复他人的棋 。复自己的棋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指比赛对局结束后,对弈双方为了进一步探讨棋艺,通过重复刚刚结束的对局过程,找出失败或成功之处 。这被称为一种棋道或围棋的礼节 。第二类是事后对局者将自己与他人的对局进行复盘,或展示给高手并希望得到指导 。第三类是下指导棋时,这是围棋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通常要求学生在对弈结束后,进行复盘并指出学生的存在的问题 。
孔子所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应该属于第三种情况,当老师讲解完一个角部的得失后,初学围棋的学生不能记住其他三个角的变化;或者有一定水平的学生仍然不能进一步理解其他三个角部的得失 。老师就不应该继续讲解太多的内容,需要给学生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 。这就是“则不复之”的含义 。并不能理解为不会“举一反三”的学生就不再教他 。比如有人解释为“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3] 。”因此,有人指出“从孔子对待学生基本态度看,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的时候,他竟会断然弃之不顾,“不复重教之”(郑玄语),也使人感到悖理而不足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