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在哪里 宜春在哪里办健康证

宜春在哪里1

宜春在哪里 宜春在哪里办健康证

文章插图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享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 。宜春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人文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 。畅游宜春,将使人充分领略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辉映的独特意趣 。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陈婴奉命来此筑城立治,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 。唐初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典出宜春;唐代韩愈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发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感叹 。明代《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现代物理学家吴有训、两届奥运会冠军杨文军都是宜春的代表 。
中国高安市概况2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会南昌西部,距南昌35公里,国土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下辖2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汽运大市 、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中国书法之乡,境内华林山—上游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最早取名建成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 。
1993年12月8日 ,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高安市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
历史沿革
高安市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高安境内便有人类居住与活动,距今4000多年 。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高安开展下陈遗址调查,首次考证了这一史实;1982年文物普查时,又相继在相城一带发现了矿山、反泉、消水洞、漳浒、山背、严家山等处遗址,其年代略晚于下陈遗址,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即西周至春秋时期 。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 。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属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 。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 。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 。黄武年间(2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
唐朝改郡为州 。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 。据《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 。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 。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 。保大十年(925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 。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 。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 。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
高安市
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高安隶属庐陵道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 。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 。民国24年(1935年)全省缩为八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年)全省扩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31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