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指的是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 二 )


儒家的主张里面吸收了很多周朝的政教 。所以这里说的“宪章文武”和汉宣帝提到的“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是相呼应的 。这些表述都提到 ,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丘 。所以我们可以提出 , 所谓儒家 , 就是信仰、尊崇并且继承发扬孔子之道的学术流派 。儒学就是专门阐发解释孔子之道的学术思想 。
“四书五经”系统
历代儒家学者在传承儒家经典时 , 他们自己根据时代的不同 , 对儒家经典作了些各自的创造性的解释 。到了宋明 , 有些儒者更是抽绎了传统儒家思想里特别具有哲理的部分 , 发展出了性理之学 。这些作品往往被历代的目录学著作归入到子部儒家类里 。随着理学的兴起 , 儒家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发挥 , 逐渐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内涵的经典阐释系统 , 就是“四书五经”的系统 。
“四书”的名字 , 到朱熹的时候才开始出现 。但是从唐代韩愈、李翱以降 , 直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及后来的学者就已经对此重视 , 并进行过阐发 。朱熹总其大成 , 写成了《四书章句集注》 。所谓“集注” , 主要是集学者们的说法 。
“五经”里面的第一部《周易》 , 因为程氏的《周易》理学化色彩更强 , 所以和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放在一起并行 。《书集传》是朱熹授意他的学生蔡沈作的 。《诗集传》是朱熹本人作的 。《礼记集说》的著者陈澔是朱熹的四传弟子 。《春秋胡传》作者胡安国是程颐的再传弟子 。《春秋集传》的作者是张洽 , 是朱熹的弟子 。这些“四书五经”系统的核心典籍 , 是“程朱”理学对经书进行理学化的成果 。
如果说《十三经注疏》代表了从汉到唐的经学研究成果 , 是两汉以来传注体和义疏体的结合 , 是治经学、儒学的必读的基本典籍 。那么 , 宋元人的“四书五经”注释系统 , 则是以理学治经的成果 。用理学来治经与“十三经注疏”系统存在着明显不同:“十三经注疏”系统注重从训诂、名物、礼制等入手阐发经书中的史实和制度 , 而“四书五经”系统则注重在经注里面贯彻作者的天理、心性等哲学思想 。
“四书五经”不完全是民间的 , 它成了系统之后 , 不仅经典化了 , 还官学化了 。这些典籍问世后 , 逐渐取代古代的注疏 , 成为士子读书问学的首要选择 。从南宋末年开始 , 不少围绕这些典籍进行证明、阐发的汇编体著作或衍生著作出现了 。到了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 , 朝廷下诏 , “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用书 。其中 , “四书”用的便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而“五经”方面 , 《诗经》用朱氏的 , 《尚书》用蔡氏的 , 《周易》用程氏和朱氏两家的 , 《春秋》用“三传”和胡氏传 , 《礼记》用古注疏 。在元代 , “四书五经”系统的官学地位在就因此确立了 。
到了明代 , 明成祖敕修《四书五经大全》 , 以此作为明代的科举用书 。“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用书 ,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者对这些核心典籍的关注 。元明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汇编体的著作 , 例如《四书五经大全》就是这种著作 。
到了清代 , 康、雍、乾三朝官修的《御纂七经》 , 是清*****试的用书 , 也是汇编体的著作 。其中《周易》《诗经》《尚书》《春秋》的宗尚、体例和《五经大全》是一致的 , 取材范围扩展到明代末年 , 时代下延了 。而因为《三礼义疏》是修于清代乾隆初年 , 参与的人多是礼学的名家 , 便不再使用前面陈氏的《集说》 , 改用新的 。因此 , 从明代到清代 , 经过《四书五经大全》和《御纂七经》这两次的编纂活动 , “四书五经”系统的经典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
作者:安平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五经指的是 五经指的是哪五经】来源:国图名家讲座 ,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