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搞笑对联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1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搞笑对联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该诗句出自明代东林领袖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所撰写的对联 , 原文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 , 既有诗意 , 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 , 家对国 , 耳对心 , 极其工整 , 连用叠字 , 如闻书声琅琅 。
顾宪成(1550年-1612年) , 字叔时 , 号泾阳 , 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 。明代思想家 , 东林党领袖 。江苏无锡人 , 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 , 授户部主事 。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 。天启初年 , 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 。后来东林党争爆发 , 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 。崇祯初年 , 顾宪成获得平反 , 赠吏部右侍郎 , 谥号端文 。
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这句名联出自于无锡2一幅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信大家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来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幅名联出处吗?它就出在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 ,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 , 一位读书人顾宪成所撰 。
书院 , 类似民间的教育机构 , 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唐宋时期 , 据说是由理学家朱熹创立的 。当时的书院 , 大多会选择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讲堂 , 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 。无锡的东林书院 , 也是在那个时期初创的 。
公元的1111年 , 北宋著名的学者杨时来无锡 , 见无锡东面有块地方 , 与庐山的东林寺十分相似 , 便在此建了一处讲学场所 , 取名为“东林学社” , 这也是后来东林书院的前身 。成语故事中有一句“程门立雪” , 讲述的就是杨时年少求学时 , 见老师在午休 , 便在门外的雪地上站立等候 , 等老师醒来 , 杨时已经变成一个“雪人”了 。
北宋之后 , 东林学社一度荒废 , 还曾被改成“东林庵” 。直到明代时 , 被朝廷削去官职的无锡人顾宪成 , 返回家乡后 , 重操旧业 , 在东林庵的基础上改建了“东林书院” , 并在此聚集了国内学者进行交流 , 一时东林书院的名声大振 , 有"天下言书院者 , 首东林"之赞誉 。
顾宪成那句著名的对联 , 现今依旧挂在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 。依庸堂 , 也是当年顾宪成讲学的主要场所 。有关顾宪成写出的这幅对联 , 民间有很多流传的版本 。大体是说顾宪成自幼家境贫困 , 只能去邻家借读 。一日 , 自京城返乡的高师遇见年幼的顾宪成 , 便出了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来考考顾宪成 , 谁料顾宪成竟然脱口而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东林书院在明末 , 再次遭到破坏 , 当年的书院几乎被拆光 。抗战胜利后 , 在无锡一些著名人士的提议下 , 书院得以在原址上复建 。本世纪初 , 东林书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底 , 东林书院进入大范围的整修 , 直到本周才正式对外正式开放 , 游人可以凭身份证免费进入书院参观 。
东林书院 , 地处无锡繁华的市中心 , 在市区中山东路与解放东路的交叉处 。现今的书院占地面积约为13000平米 , 为古典江南园林建筑 。书院内的建筑布局采用“左庙右学”格调 , 以中轴线为区分 , 左手建有祭祀建筑 , 右手为讲学殿堂 , 整个书院充满了幽静素雅和古朴诗意 。
进入东林书院 , 抬头就能见到一块巨大的石牌坊 , 上头题刻着“东林旧迹”四个大字 。牌坊的下方 , 便是书院的中轴线 , 沿着中轴线朝前走 , 依次为书院的主体建筑 , 有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正心亭、时雨斋、来复斋、晚翠山房等 。在书院的左手区域 , 有一座“道南祠” , 那是用来纪念书院最早的奠基人杨时的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