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被誉为 樟树的由来

樟树的由来1

樟树被誉为 樟树的由来

文章插图
樟树市境古属扬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 。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建新淦县,治于淦阳(今樟树市城区) 。
西汉分属新淦、建成、宜春3县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析宜春县置汉平县(治所在今樟树市中洲乡门楼里之古吴平圩),市境分属新淦、建城、汉平 。
三国改汉平县为吴平县 。
唐武德五年(622年),以樟树西南境太平圩(今昌傅镇境内)为县治,置始平县 。武德七年(624年),废始平县入新渝县,市境分属高安、新渝、新淦县 。
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 。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割清江县、新淦县、新喻县置临江军,军治所设临江镇,清江为倚郭望县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隶清江县,县境由3乡增至5乡 。
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是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 。
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
中国樟树市概况2 樟树市地处赣中,跨赣江中游两岸,境内以平原低丘为主,全市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多为汉族江右民系) 。其中城区常住人口23.9万,辖19个乡镇(街道) 。
【樟树被誉为 樟树的由来】 樟树市是江西省计划单列城市,江西省第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位于江西省中部,地处赣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南缘 。跨赣江中游两岸,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曾是中国中原与岭南舟车孔道 。樟树市是江西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与瓷都景德镇齐名,称为“中国药都”;樟树市已连续数年列为江西省十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
樟树名称的来历缘于远古“聂友射鹿“的传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说 。樟树市历史上为清江县,1988年撤县设立县级樟树市设市 。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 。以其特有的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于世,是中国著名的南国药都 。
历史沿革
樟树市
樟树自商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樟树境内始建新淦县,县治淦阳(今樟树城区) 。
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宜春三县 。至东汉中平二年(185),析宜春置汉平县,县治在今樟树中洲乡西北吴平圩,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汉平三县 。
三国时,孙吴改汉平县为吴平县 。
隋开皇九年(589),省新渝县入吴平县;开皇十一年,省吴平县(从建县至此达406年)入宜春县;开皇十八年,复分宜春县置新渝县 。唐武德五年(622),以今樟树昌傅镇太平圩为县治,置始平县,武德七年废,入新渝县 。
唐仪凤年间(676-678),朝廷赐号樟树境内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新淦的崇学乡另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直属镇南军节度使 。南唐保大十年(952),清江县改隶筠州 。
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清江为首县 。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隶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为五乡 。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临江军改临江路 。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 。宣德四年(1429),临江、樟树两镇均列为全国33大工商税收重镇之一 。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湖西分守道驻临江 。
樟树市
清沿明制,属袁瑞临盐法道临江府 。
民国二年至十四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三十八年,先后属第一、二行政督察区 。
1930年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县苏维埃政府,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 。
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 。
1959年1月1日,改属宜春专员公署(今宜春市) 。1988年10月26日清江县撤销,改设樟树市至今 。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樟树市地处江西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樟树港与南昌、九江港并称为赣江三大港口 。地理坐标:东经115°06′33″至115°42′23″,北纬27°49′07″至28°09′15″ 。市区位于横穿江西的浙赣铁路和纵贯江西的赣江交叉点上,市域东邻丰城、南接新干、西毗新余、北连高安 。全境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1公里,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