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怎么读 粳怎么读

粳米怎么读1

粳米怎么读 粳怎么读

文章插图
jīng mǐ 。又称粳粟米等,与籼米相对应 。粳米在中国作为食物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粳米的米粒形短而宽厚,呈椭圆形,按收获季节的不同,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两种 。早粳米腹白较多,硬质粒较少,含直链淀粉18%左右;晚粳米腹白较少,硬质粒较多,含直链淀粉15%左右 。粳米的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 。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 。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 。质地硬而有韧性 。煮后黏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蒸煮米饭出饭率比较低 。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 。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 。米质较差 。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 。主要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北部和东北部;在南方则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较耐冷寒,是为中纬度和较高海拔地区发展形成的亚种 。
粳(jing)米变geng米 这些字词拼音改得科学吗?2来源:*
19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
文章提到,“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比如——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
“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原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现在衰为(shuāi);
原来是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骑读(qí)……
很多网友纷纷感慨,“怕自己上了个假学”,“这是在向‘读错字的恶势力’低头”,“难道因为读错的人多就要改为错的吗?”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对此,*采访人员联系采访了《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 。黄安靖直言:“这是条假新闻,请不要担心 。”
他告诉采访人员,这则“假新闻”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但是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
“今后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也许担心的‘读音改动’根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异读≠错读
由于方言等问题,长久以来很多字在民间都有不同的读法 。黄安靖强调,需要分清楚“错读”和“异读”两个概念 。
“错读是完全不按规律读,异读是虽然和发音标准不一样,但有规律可循,而且大家不可能错读得那么一致 。”黄安靖介绍称,语言会随着生活发生变化,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异读现象,“一些异读往往有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国家标准来确认发音” 。
1985年,国家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一些异读词进行了修订 。2016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又对一些读音进行了新的修订,并发布在教育部网站上征求意见 。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截图
例如,说(shuō)服、说(shuì)客、游说(shuì),荨(qián)麻则统一为荨(xún)麻;除“地壳、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外,其余读为ké等 。
普通话审音标准是什么?
在黄安靖看来,《征求意见稿》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议论” 。比如“粳米”的“粳”本读“jīng”,绝大部分人也是这样读的,但《征求意见稿》中却统读为“gěng” 。
采访人员注意到,官方在修订原则里提到,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审音依据,在充分考虑北京语音发展趋势,同时适当参考在官话及其他方言区中的通行程度 。
黄安靖认为,普通话语音系统的确立虽然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基础,但通过几十年的推广,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任何方言的博大精深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都按照自己的内部规律发展演变 。
【粳米怎么读 粳怎么读】“对普通话进行审音,还坚持‘北京人读啥音就审定为啥音’,是否合理?我问过很多不同地方的人,不少南方人都表示读粳(jīng)米 。这是学术问题,意见可能还不统一,大家可以商榷 。”(采访人员 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