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怎么读 岂怎么读

岂怎么读1【罹怎么读 岂怎么读】

罹怎么读 岂怎么读

文章插图
qǐ或kǎi 。岂为多音字 。读qǐ时,表示反诘 。读kǎi时,古同“恺”,快乐 。古同“凯”,胜利的 。康熙字典《广韵》袪俙切《集韵》《韵会》去几切 。《说文》还师振旅乐也 。又欲也,登也 。《徐曰》今借此为语词 。《玉篇》安也,焉也 。《广韵》曾也 。《增韵》非然之辞 。《书·五子之歌》怨岂在明 。《诗·召南》岂不夙夜 。《传》岂不,言有是也 。又《集韵》《正韵》可亥切,音铠 。与凯恺通 。军胜之乐也 。又乐也,和也 。按经传凯歌、凯风、恺悌、乐恺皆借岂 。古凯、恺、岂音义通,今分为二 。
相关词语:岂安、岂必、岂不、岂但、岂得、岂弟、岂弟君子、岂独、岂非、岂敢、岂顾、岂巨、岂遽、岂可、岂肯、岂况 。
1、岂安:犹安乐 。
2、岂必:犹何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
3、岂不:难道不…?怎么不…? 。
4、岂但: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 。
5、岂得:犹怎能,怎可 。
6、岂弟:和乐平易 。
7、岂弟君子: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 。
刘占锋: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2废、發、廢、癈
废fèi,⑴废弃;废除;停止: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⑵没有用或失去原有用处的:废话;废品;废物利用;失去原有效用的东西:变废为宝;修旧利废 。⑶败坏;变坏 。⑷倾圮;坍塌;荒芜:这里已成一片废墟 。⑸通“癈” 。长期不愈的病 。残疾;残废 。⑹沮丧:颓废 。⑺破灭;覆灭 。⑺掩伏;慑伏 。⑻坠落;跌下 。⑼停止;中止 。⑽断绝 。⑾贻误 。⑿懈怠;旷废 。⒀杀害;丧失 。⒁不和顺 。⒂卖出 。⒃放置 。⒄无足的(器物) 。⒅犹“退” 。⒆替 。⒇大 。21、用同“费” 。“發(fā)”与“廢”古字相通 。“廢”是“废”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癈”是“废”义项⑴⑸的异体字 。汉·刘向《说苑·谈丛》:“才贤任轻则有名,不肖任大身死名废 。”句中的“废”为义项⑺,指破灭;汉·桓宽《盐铁论·遵道》:“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废 。”句中的“废”为义项⑼,指停止,中止,二句中的“废”都可作“廢”,而不可作“癈” 。《孟子·尽心上》:“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宋·王安国《上参政侍郎启》:“病骨未逢于起废,朽株尚冀于嘘枯 。”二句中的“废”均为义项⑴,指废弃;清·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句中的“废”为义项⑸,通“癈” 。指残疾,残废,三句中的“废”皆可作“廢”、“癈” 。丰、豐丰fēng,⑴多:丰富;丰盛;丰衣足食;丰富多彩 。⑵体态胖但匀称好看:丰腴;丰满;丰盈;丰韵 。⑶高大;伟大:丰功伟绩 。⑷容貌、风度、风姿美好:丰采、丰姿 。⑸茂密;茂盛 。⑹豆器所盛丰满 。⑺满;满足 。⑻增大;扩大 。⑼厚;丰厚;使丰厚 。⑽富饶 。⑾丰收 。⑿兴盛;昌盛 。⒀古代礼器 。⒁六十四卦之一 。⒂莞草 。⒃传说中的古侯国名 。⒄地名 。⒅姓 。“豐”是“丰”义项⑴-⑶⑸-⒅的繁体字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二:“君俭则国丰,国丰则民富而寿 。”句中的“丰”为义项⑴,指丰盛,丰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处高位而妨贤,享厚禄以丰己 。”句中的“丰”为义项⑼,指丰厚;二句中的“丰”皆可作“豐” 。“丰”“豐”都可用于形容人的形态,但二字的区别在于,“豐”侧重于形而下,形容人的“胖”之美;而“丰”则侧重于形而上,多指风度、风采、风姿 。如,清·袁树《水仙花》诗:“步怜洛女神无影,休笑杨妃体太丰 。”句中的“丰”为义项⑵,指体态胖但匀称好看,亦可作“豐” 。而唐·元稹《莺莺传》:“余所善张君,性温茂,美丰仪 。”宋·韩玉《水调歌头·上辛幼安生日》词:“丰神英毅,端是天上谪仙人 。”二句中的“丰”皆为义项⑷,指容貌、风度、风姿美好,则不能作“豐” 。桴、枹桴fú,⑴小筏子 。⑵房屋大梁上的小梁,也叫桴子,也泛指房栋 。⑶通“枹” 。鼓槌:桴鼓相应(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⑷通“孵” 。孵伏,孵化 。“枹”为多音字,读“fú”时,是“桴”⑶义项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 。又读“bāo”, 枹树,一种落叶乔木 。《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句中的“桴”为义项⑴,指小筏子,不可作“枹” 。《韩非子·功名》:“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 。”句中的“桴”为义项⑶,指鼓槌,与“枹”通用 。宋·苏轼《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句中的“枹”读“fú”,是“桴”⑶义项的异体字,可作“桴” 。复、復、複、覆、腹、愎复fù,⑴行故道 。⑵通“愎” 。刚愎自用 。⑶“復”的简化字 。⑷“複”的简化字 。復,⑴返回;还 。⑵恢复;还原 。⑶报复 。⑷报答 。⑸告诉;答复 。⑹补偿 。⑺实践;履行 。⑻事毕 。⑼遏止 。⑽免除(徭役赋税) 。⑾宽宥;关心;关怀;优待 。⑿安宁;安抚 。⒀招魂 。⒁六十四卦之以 。⒂副词 。①表示重复或继续,犹“再” 。②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 。③表示频度,犹“又”、“也” 。⒃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犹“又”、“与” 。⒄助词 。用以补充或调节音节 。⒅通“複” 。①双重;夹层 。②重复;因袭;照旧 。⒆通“覆” 。①覆盖 。②倾覆 。③考求 。⒇通“腹” 。①肚腹 。②厚盛 。複,⑴夹层的;双层的;夹衣 。⑵丝绵衣 。⑶双手使弄的兵器 。⑷古时平地垒土做成的窟 。⑸重复 。⑹复杂 。⑺厚 。覆,⑴翻转 。⑵颠覆;灭亡 。⑶覆盖;掩藏;遍及 。⑷伏击;埋伏;伏兵 。⑸审察;审问 。⑹重复 。⑺船的上板 。⑻回;回复;也作“復” 。⑼反;反而 。⑽通“愎” 。固执;乖戾 。腹,⑴厚 。⑵肚腹 。⑶内心 。⑷中心部位 。⑸前面 。与“背”相对 。⑹怀抱 。⑺容纳 。⑻生 。⑼属 。⑽姓 。愎bì,固执;乖戾 。这几个字关系比较复杂,其用法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没有任何两个字可以完全替代的 。以“復”为例 。《易·泰》:“无往不復 。”句中的“復”指返回、还;《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復位 。”句中的“復”指恢复;《周礼·秋官·大司寇》:“凡远近惸独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 。”句中的“復”指报告;《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復也 。”句中的“復”指实践,上述句子中的“復”皆可以“复”、而不可以“複”、“覆”、“腹”、“愎”相替代 。三国·吴·杨泉《蚕赋》:“贻五色之玄黄,作四时之单復 。”句中的“復”指双重、夹层;《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 。”句中的“復”指重复,这两句中的“復”则可以“复”、“複”,而不可以“覆”、“腹”、“愎”相替代 。《荀子·臣道》:“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 。”句中的“覆”指覆盖;《易·泰》:“城復于隍,勿用师 。”句中的“復”指倾覆;《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句中的“復”指考求,这些句子中的“復”可以“覆”,而不可以“复”、“複”、“腹”、“愎”相替代 。《汉书·叙卷上》:“復心弘道,惟圣贤兮 。”句中的“復”指肚腹,可以“腹”、“複”,而不可以“复”、“覆”、“愎”相替代 。再看“複” 。《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 。”句中的“複”字指重复,可以“复”、“復”,而不可以“覆”、“腹”、“愎”相替代 。再看“覆” 。《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句中的“覆”指颠覆;《新唐书·李光弼传》:“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 。”句中的“覆”指战胜;《孟子·离娄上》:“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句中的“覆”指遍及,这些句中的“覆”可以“復”,而不可以“複”、“腹”、“愎”相替代 。再看“腹” 。《晏子春秋·问上九》:“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句中的“腹”指厚,可以“復”,而不可以“複”、“覆”、“愎”相替代 。《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復我,出入腹我 。”句中的“復”指关怀,“腹”则指怀抱;唐·孟郊《赵纪室俶在职无事》:“大道母群物,达人腹众才 。”句中的“腹”指容纳,二句中的“腹”皆不可与“复”、“復”、“覆”、“複”、“愎”相替代 。再看“愎”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句中的“愎”指固执、;乖戾,可以“复”、“覆”,而不可以“複”、“腹”相替代 。概、[“既”下加“木”]概为多音字 。读“gài”时,⑴大概:梗概;概况;概要 。⑵一律;全;都 。⑶气度;节操;神情 。⑷景象;状况 。⑸系念;关切 。⑹相摩;连接 。⑺量;限量 。⑻古时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刮平 。⑼古代漆饰的酒具 。⑽用同“盖” 。压倒;胜过 。又读“guì”,杖 。又读“jié”,同“楬”,小木桩 。“[“既”下加“木”]”是“概”的异体字 。另作:①通“慨” 。感慨 。②通“溉” 。洗涤 。③姓 。二字关系较为清晰 。凡“概”之所用皆可以“[“既”下加“木”]”相替代;但反之则不同 。“[“既”下加“木”]”除了作“概”的异体字外另有别解 。《后汉书·刘淑等传论》:“是天下之士,奋迅感[“既”下加“木”],波荡而从之 。”句中的“[“既”下加“木”]” 通“慨”,指感慨;《文选·枚乘〈七发〉》:“澡胸中,洒练五藏 。”句中的“[“既”下加“木”]” 通“溉”,指洗涤,二句中的“[“既”下加“木”]”皆不可以“概”相替代 。“[“既”下加“木”]”用作姓时,亦与“[“既”下加“木”]”无关 。干、乾、乹、亁、幹、榦“干”为多音字 。读“gān”时,⑴盾,古代用于防身的武器:干戚,大动干戈 。⑵触犯;冒犯:干扰,干犯 。⑶牵连;关涉:不相干,这件事与你无干 。⑷追求;求取:干进、干禄、干仕 。⑸干预;干涉 。⑹河岸;水边:江干、河干 。⑺江南对山垅之间地段的称谓 。⑻量词:个、伙、帮 。⑼天干的简称:干支,即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⑽古国名 。⑾姓 。⑿通“乾”、“乹”、“亁” 。①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干旱、干燥、干脆(比喻爽快、简洁);不用水的:干洗、干馏法 。②使之干及其食品:风干、萝卜干 。③拜认的亲戚关系:干亲;干儿子 。④枯竭;净尽;干涸:干杯、外强中干 。⑤怠慢;表示冷淡;使对方难堪:让他干等着 。⑥声音干涩嘶哑 。⑦虚假的;表面的;只具形式的:干哭;干嚎 。⑧空;徒然;白白地:干瞪眼;干打雷,不下雨 。⒀通“涧” 。山间涧水 。⒁通“矸” 。沙石 。又读“gàn”,⑴捍卫 。⑵立;建立 。⑶干部:干群关系 。⑷同音“幹”的简化字 。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躯体、主体、干流、干线、树干、骨干 。2.强 。3.做:埋头苦干 。4.能力:才干 。5.有能力的:干练、精干 。6.担任;从事:他干过企业 。7.志节;器量 。8.事情:有何贵干?9.谋求 。10.古代官吏雇用的奴仆 。11.筑墙板 。12.用 。13.助 。又读“àn” 。通“豻” 。胡地野狗 。这六字的关系,总的说并不复杂 。除了自身若干读音具有特有义项外,“干”主要充当了“乾、乹、亁”与“幹、榦”两组字的同音简化字与规范字 。“干”读“gān”时,除了它自身的11个义项外,有8个义项与同音“乾、乹、亁”相通 。而其读“gàn”时,除了它自身的3个义项外,又有13个义项与同音“幹、榦”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乾”、“乹”、“亁”、“幹”、“榦”五字也各有各自的具体情况 。“乾”亦为多音字,读“gān”时,是同音“干”的繁体字 。而“乹”、“亁”则是“干”的异体字 。又读“qián”,⑴冒出 。⑵八卦之一 。⑶指天 。⑷指君主 。⑸代表西北方 。⑹代表男性 。“幹”亦为多音字 。读“gàn”时,是同音“干”的繁体字 。而“榦”则是同音“干”的异体字 。“幹”又读“gān” 。⑴正 。⑵安 。⑶通“干”,天干的省称 。⑷死;完了 。⑸用同“擀” 。又读“hán” 。井上垣栏 。又读“guǎn” 。通“管” 。主管 。三国·魏·王粲《从军行》:“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句中的“干”指盾牌;《国语·周语上》:“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 。”句中的“干”指干扰、扰乱;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匡谬》:“则下以是干,上亦以是取矣 。求取者多,则矜谤起而饰伪之风亦开 。”句中的“干”指求取;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句中的“干”指关涉,上述句子中的“干”皆为其读“gān”时本身所具义项,与“乾”、“乹”、“亁”、“幹”、“榦”五字没有关系,不可任意取代 。明·袁宏道《行素园存稿引》:“夫质者,道之幹也,载于言则为文 。”句中的“幹”指道的主体;《淮南子·兵略》:“势力不能诱,死亡不能动,此善为充幹者也 。”句中的“幹”指强,这两句中的“幹”可以“干”、“榦”,而不可以“乾”、“乹”、“亁”相替代 。唐·温庭筠《宿云际寺》:“红叶声乾鹿在林 。”元·李致远《水仙子·春暮》:“杜宇声乾满树红 。”二句中的“乾”都读“gān”,指声音干涩嘶哑,与同音“干”相通,可以“干”、“乹”、“亁”,而不可以“幹”、“榦”相替代 。当然,这六字读音不同时更不能相互替代 。作姓氏用字时亦不能替代 。鲠、鯁、骾鲠gěng,⑴鱼刺;鱼骨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⑵异物卡在喉咙里:喉咙被鱼刺鲠住了 。⑶正直:鲠直 。⑷阻塞 。⑸害;祸害 。⑹直;正直 。⑺阻挠 。⑻通“哽” 。哽咽 。“骾”是“鲠”⑵⑶义项的异体字,指骨头卡在喉咙里,引申为耿直 。其他义项二者不可以相替代 。《汉书·杜周传》:“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骾之臣 。”句中的“骾”指耿直;《隋书·阴寿传附骨仪》:“(骨仪)性刚鲠,又不可夺之志 。”句中的“鲠”亦指耿直,二字可以相互替代 。《国语·晋语六》:“今治政而内乱,不可谓德;除鲠而避强,不可谓刑 。”句中的“鲠”指害;《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楚师屠汉卒,睢河鲠其流 。”句中的“鲠”指阻塞;《新唐书·刘弘基传》:“王威等鲠大事,弘基与长孙顺德伏閤后,麾左右执之 。”句中的“鲠”指阻挠;《后汉书·何皇后纪》:“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 。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 。”句中的“鲠”通“哽”,指哽咽,这四句中的“鲠”都不可以“骾”相互替代 。“骾”与“鲠”容易混淆的“鲠”的⑴义项,“鲠”指鱼刺、鱼骨头,而“骾”则无此义项 。唐·杜牧《感怀》:“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清·黄遵宪《赤穗四十七义士歌》:“我君怒如鲠在喉,拔剑一发不復收 。”二句中的“鲠”均指骨头,都不可以“骾”相替代 。“鯁”是“鲠”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苟、芶苟gǒu,⑴随便;马虎;不审慎:一丝不苟;一笔不苟 。⑵苟且;姑且;暂且;勉强 。⑶苟延 。⑷贪求 。⑸卑下 。⑹表示推测或希望 。⑺假如;如果;只要:苟无民,何以有君 。⑻菜名 。⑼草名 。⑽姓 。“芶”是“苟”⑵⑻义项的异体字,另作:姓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 。”句中的“苟”表示暂且、勉强,义项与“芶”相通,二者可以想替代 。唐·柳宗元《覃季子墓铭》:“覃季子,其人生爱书,贫甚,尤介特,不苟受施 。”句中的“苟”表示随便;汉·陆贾《新语·慎微》:“不贪于财,不苟于利 。”句中的“苟”指贪求;汉·荀悦《汉纪·惠帝纪》:“若位苟禄薄,外而不充,忧匮是卹,所求不赡,则私利之智萌矣 。”句中的“苟”表示卑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句中的“苟”表示假如、如果,这些句中的“苟”都不可以“芶”相替代 。二字都是姓氏用字,但并不相通 。构、構、搆“构”为多音字 。读“gōu”时,⑴构树 。一种也称楮的落叶乔木 。⑵构词用字 。构肆:宋元时期各种艺人表演场所 。构阑:也作构栏,栏杆 。宋元时期曲艺、杂剧、杂技等演出场所 。又读“gòu”,原本为“構”的俗字,今为其简化字 。“構”,⑴架木造屋 。⑵房屋;屋宇 。⑶基业;业绩 。⑷缔造;造成;建立 。⑸交合;连结 。⑹拟定;构思;创作 。⑺指文学艺术作品 。⑻图谋 。⑼诬陷;陷害 。⑽挑拨离间 。⑾通“购” 。悬赏 。⑿通“篝” 。構火,同“篝火”:置火于笼中 。⒀通“遘” 。相遇 。⒁通“穀” 。牛羊乳汁 。“搆”是“构”的异体字 。读“gòu”时,与“構”⑴⑷-⑹⑼⑽⒀⒁义项相通外,另指:⑴和解 。⑵通“购” 。购买 。又读“gōu”,⑴牵引 。⑵通“篝” 。搆火:聚起木柴生火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 。”句中的“构”指构思;《新唐书·朱敬则传》:“国家自文明以来,天地草昧,内则流言,外则构难 。”句中的“构”指结成;《隶释·汉太尉杨震碑》:“而青蝇嫉正丑直,实繁,横共构谮,慷慨暴薨 。”句中的“构”指进谗言陷害人;《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粲)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句中的“构”指拟定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 。”句中的“构”指挑拨离间,这些句中的“构”字皆可以“構”、“搆”相替代 。而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上:“画家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使望者息心,揽者动色,乃为极构 。”句中的“构”指艺术作品,可以“構”相替代,而“搆”无此义项,就不可以其相替代 。反之亦然 。明·沈颢《画麈·命题》:“故伸毫搆景,无非拈出自家面目 。”句中的“搆”指构思、创作;唐·白居易《读史》诗之四:“巧言搆认罪,至死人不疑 。”句中的“搆”指诬陷;明·李梦阳《玄明宫行》:“搆结拟绝天下巧,搜剔遂尽输倕工 。”句中的“搆”指营造结构,三句中的“搆”皆可以“构”、“構”相替代 。而《韩非子·说林下》:“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已搆于己,乃皆朝魏 。”句中的“搆”指和解,“构”、“構”皆无此义项,亦不能相替代 。谷、穀“谷”为多音字 。读“gǔ”时,⑴山间的水流 。⑵两山之间的流水通道 。⑶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 。⑷水流汇聚的地方 。⑸井中容水之处 。⑹中医学名词 。⑺比喻困境:进退维谷 。⑻谷神:古时道家用语 。⑼通“谷” 。①粮食的总称 。②籽实脱壳后为小米的粮食作物:谷子 。③稻或稻的籽实:稻谷;糯稻 。④生长 。⑤保养 。⑽姓 。⑾“穀”的简化字 。“谷”又读“lù”,谷蠡王:匈奴官名 。又读“yù”,吐谷浑: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穀”亦为多音字 。读“gǔ”时,⑴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⑵俸禄 。⑶进食 。⑷养育;喂养 。⑸生;生长 。⑹善;美 。⑺未受精的禽卵 。⑻春秋国名 。⑼古地名 。⑽水名 。⑾姓 。⑿通“告” 。卟告 。⒀通“慤” 。诚敬 。“穀”又读“gòu”,⑴小孩;幼儿 。⑵哺乳 。这两字的关系是,“谷”作为“穀”读“gǔ”时的简化字,这个条件下它们的音义是相通的 。但除此之外的其他音义则是不能相通的 。唐·颜仁郁《农家》:“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句中的“穀”字泛指农作物;三国·魏·曹植《赏罚令》:“穀千驽马,不如养一骥 。”句中的“穀”指喂养;《诗·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 。”句中的“穀”指生的时候,这些“穀”皆可以“谷”相替代 。而其他义项则不然 。《淮南子·说山》:“江河所以长百谷者,能下之也 。”句中的“谷”指两山中间的水流;唐·韩愈《赠唐衢》:“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 。”句中的“谷”字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这两句的“谷”字皆为其本身具有的义项,与它作为简化字所对应的“穀”字义项无关,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其他情况,诸如,用作姓氏用字、不同读音等情况二者皆不相通 。来源:中国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