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急于称帝为何曹操却一生不想称帝呢

很多人一直在说 , 诸葛亮如果想当皇帝 , 可以轻而易举地废除刘禅并取而代之 。没必要为此推测争执得面红耳赤 , 看看曹操父子两代人完成代汉自立的过程 , 或许对了解当时历史背景 , 了解取代汉室之难度有所裨益 。自董卓及其部属李傕、郭汜之乱后 , 那位叫做刘协的献帝 , 不仅是名存实亡 , 而且已命悬一线 , 最先刘协为董卓手中的玩偶 , 前边的那个小皇帝刘辩已作出样子 , 在被废黜不久就被董卓所鸩杀 , 献帝还能存活多久 , 全在董卓一念之间 。之后为李傕绑架 , 成为同郭汜争权夺利的筹码 , 担惊受怕中 , 汉献帝及其百官、内宫嫔妃宫女们从长安逃到河南 , 诚为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侯非侯 , 王非王 , 千骑万乘走北邙”《献帝春秋》 。中经杨奉、董承赶来救驾 , 最后为曹操迎接入许昌 , 自此才得以安身 。
网络配图
曹操迎接汉献帝未必是忠君勤王 , 更多的是 , 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 以膺服天命为己任 , 迎接汉献帝安居许昌 , 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 , 蓄士马以讨不听”的特殊资格 。打着皇帝这面旗帜 , 不仅受到封建士大夫拥戴 , 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 , 招兵买马、积蓄粮草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 , 讨伐不听命皇室的军阀时候(实际是不听命于曹操) , 未曾出兵已占尽政治优势 , 已将对方推到不义境地 , 戴上了叛逆谋反的帽子 。因了他挟有政治优势 , 更兼之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 从公元192年——208年的17年中 , 曹操陆续剪灭了军阀韩遂、马超、陶谦、吕布、袁术、袁绍、袁谭、袁尚、袁熙、刘琮等 , 平定了乌桓叛乱 , 使黄河流域亦即全国三分之二富庶地区得以统一 , 仅留下东南六郡的孙权 , 益州的刘璋 , 汉中张鲁和四处流窜的刘备四支军阀 。
当时曹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 汉献帝不过是一具傀儡 , 是图章皇帝 , 然而曹操并没有黄袍加身 , 代汉自立 。这不是曹操对汉室心存耿耿忠贞 , 是政治形势不允许取代 。所谓的政治形势不是别的 , 是封建士大夫和民众的皇室情结 。东汉王朝虽在黄巾大起义后已名存实亡 , 但依然是百足之虫 , 死而不僵 。皇室情结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 始终阻止着正常的改朝换代;更加之汉献帝虽年幼无知 , 却不是暴戾专横、作恶多端的独夫民贼 , 社会方方面面对他还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独当一面的异姓带兵将领 , 虽然都是曹操一手培植提拔或者收服笼络的可靠将领 , 但在长期征战过程中 , 实际上已经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 , 很难保证在东汉王朝和曹氏集团二选一时候站在哪面 , 所以曹操不轻举妄动 , 不愿因取代引起内乱 , 引起战争 。公元210年12月 , 曹操曾说过:“身为宰相 , 人臣之贵已极 , 意望已过 , ”以此表明没有觊觎之心 。这不是曹操真心话 , 权臣和皇帝之间诡谲多变的微妙关系 , 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危险平衡 , 牵动一发就可能造成宫廷地震 , 两者都不会君明臣忠的泰然处之 , 以曹操之明 , 他当然看到其中的风涌雷动 。之所以还要这样说 , 不是掩耳盗铃式自欺 , 而是在麻痹别人 , 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