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写的是华山泰山恒山嵩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文章插图
东岳泰山 。就是杜甫形容东岳泰山的诗句 。
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
扩展资料
鉴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文章插图
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
尾联的作用是: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既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还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与所抒发的畅快情怀相互匹配运用对偶的手法 。对偶的主要方式有正对、反对、串对,“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属于正对,“荡胸”对“决眦”,“生”对“入”,“层云”对“归鸟” 。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