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环足虾的特点 奇虾的特点( 二 )


这种虾被称为“最早的海怪” 。它长着一对带柄的巨眼 , 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 , 一张形如碗口的利牙大嘴和一个美丽的大尾扇 , 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 , 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 , 是当时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 。
这只“虾”的发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热议 。火到什么份儿上?当时连瑞典省一级的报纸都在转载报道这个发现 。
“不过 , 奇虾还不能算是解答‘达尔文困惑’的钥匙 。”赵方臣掰着手指头 , 将千万年的事儿快速串讲:澄江动物群中的化石发现表明 , 包括脊椎动物在内 , 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3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 。而寒武纪大爆发开始 , 节肢动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 。从被誉为“寒武纪明星”的三叶虫、奇虾 , 到如今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蝴蝶、螃蟹、虾、蜘蛛等 , 都是节肢动物 , 它们具有分节的身体和附肢 。当今地球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就是节肢动物 , 它们占据了动物界中大约80%的物种多样性 , 在海、陆、空各种环境下都有它们的身影 。
那么 , 节肢动物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它们的祖先又长什么样?丰富的节肢动物化石便成为了破解“达尔文困惑”的“解铃石” 。赵方臣举例说 , 螃蟹、虾等就是节肢动物进化在现代的代表 , 它们都有着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等 , 被称为“真节肢动物” 。如果画一棵“演化树” , 奇虾位于这棵树的底部 , 它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 但身体并没有分节 , 也没有硬化的表皮等形态;树冠处是真节肢动物 。“中间高耸的树干 , 代表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演化鸿沟 。”赵方臣口中的这一鸿沟 , 也成为探索“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缺失环节 。而新发现的麒麟虾就是这一环节中的一部分 。
30载“接棒式”勘探发现一个全新物种
找到了“缺口” , 如何填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的一段预言 , 点出了破解之道:“在现存和已灭绝的所有物种之间 , 中间和过渡环节的物种数量一定是难以想象的多 。如果我的学说正确的话 , 它们一定在地球上生存过 。”
依据达尔文进化论 , 想要解开“起源之谜” , 科学家就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中过渡型的祖先化石 , 填补缺失的空白 。
1984年至今 , 一代代科学家从未放弃对澄江动物群的研究 。30余年“接棒式”的勘探 , 将澄江化石研究推向了世界 。
2004年初 , 当时还在读硕士的赵方臣 , 跟着导师朱茂炎去了云南澄江 , 那是他第一次科考 。
“野外工作 , 是地质学科研的重中之重 。”朱茂炎还是学生时 , 他的导师陈均远就一直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 当导师后 , 朱茂炎又讲给了赵方臣 。
野外化石采集现场
“听是一回事儿 , 真正懂了是在荒山野岭中 。”赵方臣回忆 , 即便野外环境再恶劣 , 朱老师总能满怀着热情 , 投入到野外工作中 。动辄需要徒步十数公里 , 他仍会亲自将样品手提肩扛带出来 , 不假他人之手 。身行一例 , 胜过千言 , 一辈又一辈科研人员就是这样练就了过硬的野外能力 。
“每天 , 顶着烈日 , 徒步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 , 有时 , 要在悬崖峭壁上攀岩采样 , 一锤一锤敲出藏在岩石里的化石 。”赵方臣笑道 ,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一个动作——‘敲’ , 每一锤敲下去 , 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 每敲一下 , 心里就多一丝期待 , 直到看见精美的化石从岩石里显露出来 。”
赵方臣(右一)在野外科考现场
辛苦了一天 , 背着20公斤化石下山 , 赵方臣的腿开始打颤 , “走到最后几公里 , 真是筋疲力尽 , 心里却像抹了蜜 。”赵方臣满脸笑意 。
付出终有收获 。2005年 , 在进行化石定量采集时 , 赵方臣等人发掘了一个50多平方米、深度超过2米的采坑 。“令人惊喜的是 , 坑中竟埋藏了上万个化石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