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鱼为什么,石鱼的特点

石鱼的特点1

石鱼为什么,石鱼的特点

文章插图
1、形态特征:石鱼头部平扁,体细长,前部浑圆而腹部侧扁,成鱼体长50~60毫米,最大者可达13厘米左右,多在四至五月产卵于小溪中 。因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脂肪适中,含蛋白质高而成为井冈山、永新等地“三石”(石耳、石鱼、石鸡)特产之一 。
2、生活习性特征:石鱼生长在热带海洋中浅水域的岩石缝隙里,以小鱼小虾为食 。产于江西省犹县 。鱼纲、银鱼科 。成体大的长寸许,生活在飞瀑深潭、高峡水流崖石缝间 。因其喜水底沙砾处,故古代称之“沙塭” 。肉味鲜美,蛋白质丰富,为高级营养食品 。
3、分布范围特征:石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浅水中,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沿海地区都可见到 。
揭秘水雷的前世今生:最早由中国人发明2水雷,布于水中,常攻其不备,对过往舰船造成巨大损伤 。水雷最早由我国发明,却因美国独立战争名噪世界,并在后来的数次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从木箱、油灰、黑火药等制成的简易水雷到如今各式各样的智能水雷,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发展,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
1950年,为疏通长江航道,彻底清除因战火布设的水雷,人民海军第一支反水雷部队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反水雷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变得简单轻松,反而愈发困难,与反导、反潜一起,并称为世界海军三大难题 。廉价的水雷为何难以清除?各个时期,水雷又有什么特点?未来发展前景怎样?本文将为您一一解读 。
木箱做壳、内宿火药、油灰粘缝、铁锚坠之、拉火引爆——
地雷到水雷的演变
可能你并不知道,水雷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并用于实战,而这一灵感,就来源于地雷 。
最早关于“水雷”的书面记载,见于嘉靖年抗倭英雄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书,其中火器篇详细记载了这种水雷的制作方法:“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用三铁锚坠之 。”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构造的书面记载 。
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 。9年后,名将王鹤鸣又发明了以绳索为碰线引信的“水底鸣雷”,并详载于《火攻问答》 。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后,触线漂雷诞生,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将其命名为“混江龙” 。
尽管中国水雷起步较早,但后续发展异常缓慢 。到清朝道光三年,著名官商潘仕成编撰《水雷图说》,上面记载在广州督办战船期间,制造水雷竟需聘任美**官壬雷斯担任技术顾问 。
中国第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水雷是在二战时期 。为封锁日军进入长江流域,中国先后制造了“海甲”“海乙”触发式水雷、“海丙”电发式水雷等14型水雷布设于长江口 。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日军300多艘损伤战船中,大多被水雷所伤 。
水雷引爆掀起30米巨浪
在“小桶战争”中成名,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运用——
被誉为“穷国的原**”
18世纪的俄土战争,西方首次运用水雷作战,后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一战成名 。1776年,美国发明家大卫·布什内尔设计出西方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水雷,命名为“鱼雷” 。这款武器,原理与200年前中国发明的“水底地雷”构造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木箱变成了啤酒桶 。同年8月,这枚“鱼雷”被投入实战,首战便炸沉了英军的“西勃拉斯”号 。
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领袖华盛顿使用“鱼雷”向停靠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舰发动攻击 。正是这场被后人称作“小桶战争”的无意之举,却给后来的海战带来意想不到的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烈性炸药、雷管等多种新技术和新武器的出现,各种制式水雷相继诞生,但始终没有突破触发水雷的局限 。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生产,为大规模使用水雷埋下伏笔 。一战中,交战双方共布设31万枚水雷,炸沉舰艇148艘,潜艇54艘,商船586艘,总计吨位约122万吨 。
二战时期,为了对抗先进的舰艇,纳粹德国率先发力,相继研发了磁性水雷、音响水雷、水压水雷等非触发性水雷 。相比触发水雷,这些安装了精密引信的“水下伏兵”,能根据不同舰艇的声场、磁场、水压等特性,对特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这场战争,达到了人类使用水雷的巅峰,史无前例地投放80多万枚,炸沉各类舰船3700多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