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养父母( 二 )


通过了训导期的狗狗已经具备带领视障者出行的能力,这时,它也将离开基地,迎来自己未来真正的主人——申请使用导盲犬的视障者,与其同吃同住,进行为期45天左右的共同训练 。
成功通过共同训练考核的狗狗才能顺利毕业、成为导盲犬,和视障者一起离开基地,去往它的新家 。
整个过程中包含了五次筛选,淘汰率在50%~70% 。结束寄养期回到基地的一个月内,狗狗被安排体检、绝育、进行行为学测试,进行初轮筛选(行为学测试包括通过做游戏测试狗的亲和度,观察它和陌生人在一起的反应,制造巨大响声测试狗的胆量等) 。
训导期中,如果狗狗表现过差也会被淘汰 。剩下的3次筛选相当于训导期和共同训练期的结业考试 。训导期的考试内容为训导员戴上眼罩,模拟视障者和导盲犬出行的状态,分别在安静环境和商业区环境下行走 。共同训练的考试内容则为视障者与导盲犬在商业区环境下配合出行这一种模式 。
每一条狗的情况都不相同,因此淘汰的具体原因有很多 。比如,有的先天胯关节骨骼发育不良,不适合长期大量走路;有的胆量过小;还有的狗可能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工作意愿性差——它不愿意领着人走路 。训导员也不会强迫它 。所有的淘汰标准最终汇聚在一起,归因于“不适合做导盲犬” 。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的话语体系中,淘汰是一个残酷的词,它意味着被剥离、向下坠落,乃至失败 。但在导盲犬培育的语境中,淘汰象征着回归 。
被淘汰的狗从此摆脱了训练和工作,也不再肩负责任,它们重新回到宠物的行列,开启最本真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与狗最平凡的相处模式 。
基地会为淘汰犬寻找领养家庭 。一开始,淘汰犬被免费送出 。后来,基地的工作人员发现,人们似乎对免费的东西不够珍惜,便改为根据狗的训练程度进行不同价格的有偿领养 。
幻想与误解
因其出色的领路能力,人们欣赏导盲犬的同时,往往对其抱有一定幻想 。有些时候,导盲犬在想象中被神化 。比如,训练要求导盲犬不可以主动吃地上的和非主人喂的食物 。但是,如果有人硬把食物往它们嘴里塞,它们也做不到拒绝 。
再比如,安全地带领视障者出行是导盲犬的工作职责,但是“人非圣贤”,更何况狗 。到了新的环境,走了一条从没走过的路,前方有可爱的猫狗同类,甚至一片普通的落叶,都可能让导盲犬分心 。
因此,工作中的导盲犬绝对不可以被人类打扰,视障者也要随时感知导盲犬的工作状态,适时发口令、给予奖励或警告 。
有些时候,人也会误判、发出错误的指令,所以导盲犬也不能盲从,要学会拒绝 。具体如何配合,需要两者相互熟悉、彼此信任 。
有些想象与事实相符,比如犬类的重感情和忠诚 。
训导员王林说,刚从寄养家庭回来的狗,大部分都非常失落 。尤其金毛,可以3天不吃饭 。所以寄养期结束后,狗并不马上开始训练 。训导员会花一个月的时间和狗培养感情,戴上链子后单独带它出去玩,熟悉周围的环境,给它梳毛、抠耳朵、喂好吃的等等 。狗狗调整好情绪之后,才会开始接受训练 。
从训导期进入共同训练期时,为了减少狗狗认主的障碍,共同训练期的训导员与训导期的训导员不能是同一个人 。
这一次分别和上一次有所不同 。像王林,她一个人负责训练7条狗,相当于“把这份爱分成了7份” 。而共同训练要求使用者(即视障者)到基地附近接受训练,人和狗同吃同喝同住一个房间,一边培养感情一边熟悉、配合、学习一起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