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夜是什么节 兰夜是什么意思

兰夜是什么节1

兰夜是什么节 兰夜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兰夜指七夕之夜 。夏历七月旧时称为“兰月”,故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做兰夜 。民间人们在这一天穿乞巧针、放幸运船;女孩子们祭拜婵娟和星空,向着织女乞巧,为了获求婚姻美满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除了“七夕”之外还有很多名字,如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等,又被外国人称作“中国情人节” 。
曾军良:千年忠贞话“七夕”2记忆中有这么一个纯洁美好的节日,叫“七夕节”;记忆中杜牧有这样一首美妙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记忆中李清照有这样几句凄婉的词:“星桥鹊驾,经年才见,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记忆中还有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牛郎织女”,这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夕的美好,就在于那一个世间最动人的传说;七夕的感人,就在于那一份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千年忠贞的爱情 。
今天,8月1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在我国已有22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也叫“双七”“香日”“巧夕”“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历代妇女喜爱的日子,也是姑娘们特看重的日子,还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唯美的一个节日 。
七夕节的习俗,起源于我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相融合的故事 。东晋道学家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的习俗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分别记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许多逸闻遗事,其中就记到,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这段史料说的是,大唐开元以及天宝年间,唐太宗与嫔妃们每逢七夕节在华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朝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这一习俗后来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世代延续 。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千百年来民间的习俗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在那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在天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人们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声 。
传说牛郎父母早逝,又经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为妻 。到了七夕那天,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她们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飞走了,唯独只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 。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后来被天庭知道,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走了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