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2000年8月12日,俄媒誉为“航母终结者”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参加军演时,连同118条生命,沉没于巴伦支海底 。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文章插图
悲痛欲绝的家属
跟现在热议的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一样,“库尔斯克”的悲剧也同俄罗斯高层对事故的认识不到位,官僚主义横行,救援中又接连犯下错误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系列的失误,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
而"库尔斯克"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也堪称普京“至暗时刻” 。刚刚获得大选胜利,由临时总统“转正”的普京,在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危机公关”上,还明显缺乏经验 。
当得知潜艇失踪后,普京为了不惊动国际舆论,避免给”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留下什么可以发挥的话题,竟然没有立即结束休假赶往现场 。之后,又谢绝外国救援队的帮助和先进器械的支援,丧失了最佳抢救时间 。这些都成了他担任总统/总理这几十年来,唯一一次正面被抓到的“把柄” 。
更尴尬的是,美国著名新闻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找就这个话题采访普京,询问普京“库尔斯克号”究竟出了什么情况的时候,普京只是呆呆的回了一句——“它沉了.....”被当时各界着实耻笑了一阵子 。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文章插图
此时的普京面对镜头还显得很拘谨,跟现在的“普京大帝”的霸气风格有明显区别
咱们印象中的普京都是这种霸气画风 。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文章插图
言语之间,貌似随意但意味深长 。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文章插图
然而,2000年8月,普京面对拉里·金的一句——“它沉了”,让国际社会曾一度把这位俄罗斯新总统定义成了一个木讷呆板、缺乏应变能力的人 。
事故发生10天后,普京才公开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此时,失踪潜艇官兵的家属们对于政府的种种不作为相当的恼火,甚至在现场发作,挥舞着拳头,指着普京的鼻子痛斥,嗓子都喊哑了 。现场的普京,与现今大家喜闻乐见的目光如鲨的霸气“大帝”判若两人,他防御性地蜷缩在讲台上,表情拘谨,说话声温和而迟缓 。此时,普京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
实际上,除了刚上任的普京的确经验不足,缺乏危机公关意识外,事故初期选择性的隐瞒和掩盖,官僚主义横行,不愿接受外援,也是苏联的一贯作风,俄罗斯传承下来不足为怪 。比如,冷战时期的“共青团号”潜艇,也是被苏联高层出于“大局考虑”和保密需要,硬拖成了艇毁人亡的惨剧 。
而此次的“库尔斯克”号,是俄海军新型主力战略核潜艇,代表着俄潜艇的最高境界,涉及海军多项核心机密,一旦接受外国援助,尤其北约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就等于将自己的战略海军与核心技术向潜在的对手敞开了胸怀,让北约各国们尽情看个够 。那么,之前的努力就白忙了 。一边是人命关天,一边是国家战略和军事机密,很是纠结 。这也是普京和俄罗斯高层反应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 。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

文章插图
关于库尔斯克事故的原因,至今俄罗斯政府还没全部说清楚 。搞得十几年来演绎出了多个版本 。甚至分析认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可能是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给击沉的;还有采访人员有模有样的调查完以后,做出个大胆的”猜测“——核潜艇内曾发生了哗变!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库尔斯克沉没事件】不过,最有据可考还广为认可的解释是”鱼雷爆炸说“——潜艇上的鱼雷零件故障导致易燃体泄露,最终酿成了爆炸事故 。在后来国际救援队漫长打捞过程中(普京在5天后,才接受外国主动提出的援助建议),救援和打捞人员也证明了这种推测 。
次年10月,俄罗斯开始了对库尔斯克号的打捞行动,为此,俄政府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这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 。
据后来的现场推测,爆炸后,大部分官兵丧生,但还有23人继续活了将近4个小时 。期间,他们被困于舰尾的一个隔舱内 。一位名为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军官设法在灯光渐熄之际草草写下最后的航海日志 。
当潜水员将科列斯尼科夫的遗体从残骸中打捞出来时,在其口袋中发现了这篇日志以及一张写给家人的便条 。他写到:“第6、第7和第8隔舱的所有人员均已转移至第9隔舱……这里一共23人……没有人能够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