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经有好几次可以灭掉西夏的机会,竟都被他浪费了

北宋对外战争的不利 , 可以说有这么几个因素 , 分别是:长城防线不在手里 , 不懂军事的人来指挥军事 , 以及两线作战 。当时的敌人一边是契丹 , 一边是西夏党项 , 如果说少一个方向 , 那也将会有利得多 , 最不济也不会像历史上那般被动 。
然而 , 你读历史就会发现 , 北宋其实完全是有机会灭掉党项 , 达成北方仅对付一个契丹的局面 , 可惜的是 , 好几次都被其给浪费掉了 。
第一次 , 赵匡胤时期的迁都
【北宋曾经有好几次可以灭掉西夏的机会,竟都被他浪费了】当时赵匡胤迁都洛阳可以说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来是把当时防守开封的战斗力强的禁军给释放出来 , 去对付契丹人;二来是减少首都防务开支等经济压力 , 而且寻找一处有险可守的都城 , 也能让其后代多一些信心 , 更何况还是迁都洛阳了 , 首都距离边境更远了 , 应对时间上也更加的宽裕;三来便是西进 , 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 学秦汉隋唐等等 。
可惜的是 , 作为整个大宋王朝能力最强 , 最有作为的皇帝 , 他的这一举动并不被大臣和皇族们所喜爱 , 最终被否决了 。
那时 , 后来的西夏还在北宋的控制之下 , 党项人还四分五裂呢 , 完全可以进驻 , 代价也是最低的 。
第二次 , 赵光义时期 。这个不多说了 , 尤其是北伐失利后 , 更应该如此 , 一方面可以重拾军队战斗力 , 另一方面党项还弱着呢 , 可结果还是不干 。
第三次 , 宋真宗时期 , 尤其是契丹人南下的那一次 。
如果说赵光义时期 , 是因为之前自己反对迁都 , 而政治上难以通过的话 , 那这次完全可以要求了 。大臣们谁反对 , 可以直接就说 , 你想让整个皇族时刻都面对着契丹人的威胁吗?而此时的党项人虽说比赵匡胤时期强大了 , 但也并非像后来宋仁宗时期那般强 。
第四次 , 宋徽宗时期 。
如果说宋神宗时期 , 因为五路伐夏失利而丧失了干掉西夏的机会 , 那么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通过多年的努力 , 已经把党项人打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 尤其是西夏在横山大败时 。
以往宋军对党项形成压倒性时 , 契丹人都会立马介入 , 意图继续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 而这次 , 契丹人因为自己境内麻烦 , 所以只是表面上很嚣张而已 。宋辽两国陷入了关系紧张 , 边疆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摩擦 , 但也仅限于此 。
因为宋朝最终的结果是 , 不派贺正旦使(大宋与大辽建立邦交关系 , 每年元旦 , 两国都要互派“贺正旦使” , 入朝相贺) , 以抗议辽国最近边境上的挑衅 。而辽国方面 , 却按照惯例派出了贺正旦使 。所以说 , 辽国的这个举动 , 可以看成是希望缓和的表示 。
这说明了辽国之前的一些列边境威吓行动 , 都是虚张声势的 , 他们根本没有开打的决心 。此时大宋完全可以继续乘胜追击 , 干翻党项 , 而不是脑残的去分解西军 。再过十几年 , 西夏迁徙到中亚去搞正式的“西夏” , 类似的后来的西辽 , 是完全有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