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柑子

药材名称:石柑子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分类草药性》) , 巴岩香、石葫芦、青蒲芦茶(《广西中药志》) 。
基源:为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石柑子的全草 。石柑属全世界约75种 , 中国约8种 。
原植物: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Raf.)Merr. , 又名落山葫芦(广西) , 关刀草(贵州) , 猛药(广东) , 铁板草(云南) 。
形态:附生藤本 , 长04~6m 。茎略带木质 , 淡褐色 , 近圆柱形 , 具纵条纹 , 粗约2cm , 节间长1~4cm , 节上常束生长1~3cm的气生根;分枝 , 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 , 鳞叶线形 , 长4~8cm , 宽3~7mm , 锐尖 , 具多数平行纵脉 。叶片纸质 , 椭圆形 , 披针状卵形至披针状长圆形 , 长6~13cm , 宽15~5.6cm , 先端渐尖至长渐尖 , 常有芒状尖头 , 基部钝;侧脉4对 , 最下一对基出 , 弧形上升 , 细脉多数 , 近平行;叶柄倒卵状长圆形或楔形 , 长1~4cm , 宽0.5~1.2cm , 约为叶片大小的1/6 。花序腋生 , 基部具苞片4~5(~6)枚;苞片卵形 , 长约5mm , 上部的渐大 , 纵脉多数;花序柄长0.8~1.8(~2)cm:佛焰苞卵状 , 绿色 , 长约8mm , 宽10(~15)mm , 锐尖;肉穗花序短 , 椭圆形至近圆球形 , 淡绿色或淡黄色 , 长7~8(~1)mm , 粗5~6(~10)mm;花序梗长3~5(~8)mm 。浆果黄绿色至红色 , 卵形或长圆形 , 长约1cm 。花果期四季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17页 , 图版31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 , 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台湾、湖北、广东、广西 。越南、老挝、泰国亦有分布 。
生药
采集:3~4月或9~10月采收 , 除去杂质 , 晒干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
化学性质
含抗蛇毒成分琥珀酸和香草酸(Vanillic acid) 。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0;11(11):523 。
药性
性味:苦、辛 , 微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淡 , 平 。”
功效:祛风除湿 , 活血理气 。
主治:心胃气痛 , 疝气脚气 , 风湿骨痛 。①《分类草药性》:“消食 , 治风湿麻木 。”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心胃气痛 , 疝气 , 除脚气 。” ③《广西中药志》:“清热 , 解毒 , 祛风湿 。治风湿骨痛 , 耳疮 。” ④《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五疳 , 大人寒气入骨 , 不红不肿 , 湿流关节 , 麻木等症 。并能止咳 , 止气痛 。”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跌打损伤 , 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 风湿性关节炎 , 小儿疳积 , 咳嗽 , 骨折 , 中耳炎 , 鼻窦炎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15~30g 。外用:捣敷 。
使用注意:《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晚期吸血虫病肝脾肿大:石柑子30g , 煎服 。每日1剂 , 10剂为1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