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歌曲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 。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都与之相近 。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

杨花落尽子规啼歌曲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解析

文章插图
【杨花落尽子规啼歌曲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解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