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曹操之败:到底是败于周郎还是败于疾病?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发生在长江边上规模空前的战役中,周瑜仅凭借着五万人马就打败了曹操的20余万大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呢?
网络配图
历史上通常认为曹军大败的致命原因是遭遇了火攻 。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便有关于曹军因遭遇火攻而失败的描写,小说中称曹操是中了周瑜的计,误将战舰相连,后周瑜遣黄盖诈降时利用火攻,一举将曹操的二十几万大军歼灭,弄得曹操不得不败走华容道 。而罗贯中所借鉴的史料——晋人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关于火攻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载有:“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陈寿生活在晋代,是最接近赤壁之战时代的人,应该说他指出的火攻使曹军失败的原因是可信的 。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书中称黄盖“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
由以上证据可见,曹军败在火攻上的确是“证据确凿” 。然而,对于这场古今中外都享有盛誉的战争,难免有很多人想要进一步对它进行研究 。
古代兵法中认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必须天时、地利、人和,还要知己知彼,对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也有人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
首先说到天时,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自然与天时关系密切 。东吴处在南边,而且赤壁之战是在江面之上进行的,在南方水乡,由于河道较多,很容易起雾,这便为黄盖在诈降之时发动火攻提供了便利 。大雾弥漫在远处,曹操的大军很难分清对方的虚实,而著名的“草船借箭”故事也是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中发生的;其次便是那场在大冬天刮起的奇怪的东南风,在《三国演义》中这风是由诸葛亮借来的,当然真实的历史不可能像小说中那样被写得神乎其神,但这风是的确存在的,当东吴军队发起火攻之时,这突来的东南风正好助长了火势,火随风威正好烧到了江北的曹营 。
二是地利 。曹操带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北方人不习水战是自然的,而南方的东吴兵则多是自小在水中捉鱼嬉戏长大的人,而且当时吴国还建立了庞大的水师 。赤壁的主战场就在江河之上,这对于不善于水战的曹军来说无疑是吃亏了 。当曹操挥师南下之时,应该没有想到长江上的战场会令他的大军在此葬送吧 。
三是人和 。在当时,曹操挥师南下,意图是灭吴平蜀,也就是所谓的“侵略”战争,在人心向背上自然不被世人认可 。而曹军自身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军队,组成极为混乱,虽号称百万之重,但却不能做到上下一心 。这些士兵既有在官渡之战后投降曹军的原袁绍部队的军士,也有平定徐州时候的投降部队,还有平定荆州时收服的投降部队,更有曹操早期镇压黄巾军时投降的黄巾军,真正属于曹操嫡系部队的本来就不多;而且这些拥有各种背景的部队被曹操纳入编制后还没有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统一,内部纷争,矛盾众多 。难以统一的军队自然不好领导,而想让这样的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也是很困难的 。
四是知己知彼 。曹操在挥师南下的时候想必认为,区区东吴无法与自己抗衡吧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显然因骄傲自满而过于轻视敌人 。毕竟在此前的战事中曹操是一路高奏凯歌,接连消灭了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为丞相的曹操早就开始飘飘然了,仿佛整个天下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当他率领大军来到长江边后,根本不把孙刘联军放在眼里,在战斗之前就已经开始盘算胜利后在江东如何享乐,没有像此前官渡之战时那样殚精竭虑地钻研战略战术,也没有精心安排细作到江东去探听军情,并且疏于防范,屡次让周瑜的耳目混进军营刺探消息 。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曹操非但不清楚对方的情况,也不太了解自己的处境 。兵法有云: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曹操当然也没能逃脱前人的经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