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时间表格

本文总结列举了四次工业革命分别为哪四次,它们对应的代表性技术、应用和意义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时间表格

文章插图
前几天,有朋友在总结“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我也跟着讨论了几句 。后来,感觉到这是个非常有深度且有趣的话题 。
于是,今天就写一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
所谓的“四次工业革命”,分别指的是“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智能化”四个阶段 。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
下面,分别总结下每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应用和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是“蒸汽机”的发明,这是人类第一个通用的、便捷的、可移动的动力解决方案 。
在此之前,动力主要来自于生物的能量——要么是人力,要么是畜力 。也有一些风车、水车之类的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的手段,但其应用非常受限 。
对于蒸汽机来说,其所需要的资源输入——煤和水既是“标准物资”,也接近于“无限供给” 。因此,这样的动力设施用起来非常方便,放到纺织厂就可以驱动织布机,安上轮子就是汽车、火车 。
而且,蒸汽机相对于畜力来说更加干净 。在马车的年代,整个城市那可是粪水横流、臭气熏天啊 。
更为重要的是,蒸汽机这样的动力解决方案,催生了工厂和工业的出现,让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了工业文明 。
工业,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的体现,而社会分工越细,生产效率就越高,技术发展就越快 。整个世界,一直就在沿着“专业化分工”这条路径来演进,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脉络 。
其实,蒸汽机本身也是分工细化的体现——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实现了分离,蒸汽机则主要负责输出动力 。在人力、畜力的时代,控制和动力则是合二为一的 。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19世纪)电气化时代,代表技术是电力、内燃机的应用 。在这个时代,人类的动力解决方案又有了重大突破 。
由于电力具有“可高速传导”的优良特性,这使得我们第一次获得了“可高效传输的动力” 。发电厂负责电力的生产,通过电线就可以将电能瞬间输送到各个地方 。对方只要接上电动机,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
这同样是分工细化的表现,动力由发电厂这样专业的工厂来生产了 。
除了提供动力之外,电还有“光、热、磁”等效应,因此就诞生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比如产生了电灯、电暖器、电冰箱、电梯等成千上万种电器和设备,这让人类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 。
电气化时代,还有另外一个主角,那就是内燃机 。这是优良的、高效的、可移动的动力装备,以至于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雄霸世界,尤其是垄断了整个交通业 。你看,无论是飞机、轮船,还是汽车,都是依赖于内燃机来驱动的 。
说到内燃机,就不得不说石油 。
蒸汽机需要燃煤,而内燃机需要燃油 。因此,人类开始大规模开采石油 。
不同的是,石油不仅能提炼出煤油、汽油、柴油这样的燃料,还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原料和产品 。比如,润滑油、沥青、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粘合剂、燃料、涂料、香料、药品等等 。大到工业、交通、国防,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全都离不开石油 。
因此,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可见多么重要 。
在电气化时代,除了像机械化时代那样应对动力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高效地解决信息的问题 。
于是,唱片机、电报、电话、电视、电影、电台等技术相继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被系统地生产、存储、传输和消费 。这里面,很多技术和应用,是媒体和娱乐业来推动的 。
至此,人、货和信息都可以自由、快速地在地球上穿梭 。蒸汽机、内燃机让人们可以一小时移动成百上千公里,而无线电技术可以让人们将信息瞬间传达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20世纪)如果说电气化时代人们在初步尝试解决信息问题,那么信息化时代就是全方位给出解决方案 。
这个时代的主角,就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 。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的计算能力,进而使得复杂、大容量和高吞吐量的软硬件系统成为了可能 。而且,相对于模拟技术来说,计算机系统所依赖的数字化技术,让信息可以更为精确地保存、传输和还原 。